文:吳俊漢醫師
媽寶這個詞到底起源何方,似乎有點難考證,一部分是起源自百餘年前佛洛依德在講戀母情結時,一部分是1970年代Maria Ainsworth對依附理論的實驗中總結早期的母嬰關係,但不論何者,現代人眼中的媽寶,跟這兩號人物口中的媽寶,其實不太一樣。現代中日台韓這幾個廣義的漢字文化圈中,尤其是面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衝撞的台灣、日本,媽寶都是有強烈貶義的,通常指的是「離不開母親」、「欠缺自己的決斷力」的兒子。反而有著個人主義傳統的北美,幾年前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寫了一本《The Mama’s Boy Myth》省思母職與男孩的特殊親密關係,但在不同的文化圈、家庭結構,也確實在一樣的撫育經驗下可能造就出不同的成人風格。
我們先援引幾篇台灣自己的研究:
【「媽寶男」婚姻品質之探討:以台灣新婚夫妻為例】
本研究以2018年台灣婚姻登記資料為樣本,針對1,500對新婚夫妻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媽寶男對婚姻品質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媽寶男的婚姻品質較低,在夫妻關係、家庭功能、個人滿足等方面都呈現負向影響。
【媽寶男婚姻適應與離婚風險之探討:以台灣新婚夫妻為例】
本研究以2020年台灣婚姻登記資料為樣本,針對1,200對新婚夫妻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媽寶男的婚姻適應與離婚風險。研究結果發現,媽寶男的婚姻適應較差,離婚風險也較高。
【媽寶男、婆媳關係與婚姻品質之探討:以台灣新婚夫妻為例】
本研究以2022年台灣婚姻登記資料為樣本,針對1,000對新婚夫妻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媽寶男、婆媳關係與婚姻品質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媽寶男的婚姻品質較低,且婆媳關係會影響媽寶男的婚姻品質。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媽寶男的婚姻品質普遍較低,且離婚風險也較高。其原因可能是媽寶男過度依賴母親,導致在婚姻中難以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容易與妻子發生衝突。此外,媽寶男的母親也可能干涉夫妻關係,導致婆媳關係緊張,進而影響婚姻品質。
以下還有一些具體的研究發現:
- 媽寶男的婚姻溝通較差,容易發生爭吵。
- 媽寶男的家庭功能較弱,難以妥善處理家庭事務。
- 媽寶男的個人滿足較低,對婚姻生活感到失望。
- 媽寶男的婚姻適應較差,難以調整婚後生活。
- 媽寶男的離婚風險較高,較容易離婚。
- 媽寶男的母親對夫妻關係的干涉會降低婚姻品質。
- 婆媳關係緊張會增加媽寶男的婚姻壓力。

總結以上,我們整理出下列4個重點:(A)媽寶男的婚姻困難;(B)媽寶男為何比較容易離婚;(C)怎樣辨識媽寶男;(D)共同照顧家庭的責任怎麼培養
(A)媽寶男的婚姻困難:
- 夫妻關係不平等:媽寶男往往對母親言聽計從,但在妻子面前卻缺乏主見,容易導致夫妻關係不平等。
- 溝通不良:媽寶男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與妻子溝通時容易出現問題,導致誤解和矛盾。
- 責任感缺失:媽寶男往往習慣於依賴母親,在婚姻中也容易推卸責任,導致妻子承擔過多的壓力。
(B)媽寶男為何比較容易離婚
- 夫妻矛盾難以解決:媽寶男往往缺乏解決矛盾的能力,在婚姻中遇到問題時容易逃避或爭吵,導致矛盾積累最終導致離婚。
- 妻子缺乏安全感:媽寶男往往對母親過於依戀,導致妻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對婚姻失去信心。
- 家庭關係複雜:媽寶男的婚姻往往會受到母親的干涉,導致家庭關係複雜,矛盾加劇。
(C)怎樣辨識媽寶男
在交往初期,多注意對方的言行舉止。媽寶男往往表現出以下特徵:
- 過度依賴母親:媽寶男往往凡事都要聽從母親的意見,即使在戀愛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男朋友經常向你提起他的母親,並且在做決定時總是先徵求母親的意見,那麼他就有可能是媽寶男。
- 缺乏獨立性:媽寶男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經常需要他人的幫助。如果你的男朋友經常向你求助,並且在遇到問題時總是逃避或抱怨,那麼他也有可能是媽寶男。
- 情緒化:媽寶男往往情緒化,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你的男朋友經常情緒失控,並且在吵架時總是遷怒於你,那麼他也有可能是媽寶男。
與對方的家人和朋友多接觸,通過與對方的家人和朋友的接觸,你可以了解到對方的成長背景和家庭環境。如果對方的家庭過度溺愛孩子,那麼對方就有可能是媽寶男。
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如果你無法確定對方是否為媽寶男,或者在與媽寶男的交往中遇到困難,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和對方,並提供應對策略。
(D)共同照顧家庭的責任怎麼培養
隨著社會變遷,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爸爸參與育兒及家庭的勞務中,不再奉行「男主外,女主內」的信條,但根據行政院性平會的統計,台灣有配偶之女性,投入無償家務勞動的時間(包括育兒和照護)約莫是男性伴侶的三倍,這也符合OECD國家的整體調查,世界各地的女性平均承擔了比男性伴侶多二到十倍的家務工作,美國的研究甚至發現,疫情後有配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家務及照顧時間其實還增加了。我們可以先來看一段脫口秀:

我們先前寫過一篇《父親參與教養(1): 好處是什麼?》,裡面提供父親參與是對自己、對孩童、對太太三贏的好處,然而,如果「走在前面」的歐美國家都示範過了,共同照顧家庭的責任還是不容易內化到男性的角色中,那可以怎麼辦呢?
- 學習技能,提升能力:男性應當學習家庭照顧的技能,提升家庭照顧的能力。男性可以通過做中學的經驗,例如,男性可以學習如何做飯、如何帶孩子、如何照顧老人等。
- 合理安排時間,積極參與:男性應當合理安排時間,利用下班後、週末和節假日等時間參與家庭照顧。例如,男性可以下班後回家做飯,週末帶孩子出去玩,節假日陪老人聊天等。
- 溝通協調,共同分擔:男性應當與妻子商定家庭照顧的具體分工,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工作情況分工,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和育兒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