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還是懼學?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上學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協助孩子學習知識,學校也在孩子的情緒發展、社交發展、環境適應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今天一個孩子表示「我不要上學」,它背後涉及的議題可能與認知有關,也可能跟情緒、社交、適應等議題相關。這部分解釋了現今在討論孩子不上學時,為何多採用「拒學」一詞而非「懼學」,因爲「懼學」容易讓人誤以為「不上學」只是一種畏懼上學的心理狀態,而無法完整的解釋其背後的多元現象。

2023年台北臨床心理師公會所辦理的拒學工作坊中即分享了這樣的概念,「拒絕上學」是一種現象,不是診斷,更不能單純以「行為問題」做處理。除了上段所敘述的畏懼上學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會讓孩子出現「拒絕上學」的現象!請記住,情緒是每個行為背後的關鍵驅動力,因此面對「拒絕上學」的孩子,介入的起頭也是「情緒」。然而,不同「年齡層」,涉及的情緒問題卻有明顯不同!

【不同年齡層,不同的情緒問題】
三至六歲年齡層的孩子,正經歷著第一次上幼兒園、上小學,其「拒絕上學」行為背後面對的情緒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焦慮」。這很好猜測,大多數家長甚至能夠事前預測、提前處理,但六歲以上的孩子呢?
六歲以上的孩子,面對的情緒問題顯然更為複雜,畢竟這時候的孩子所呈現的焦慮情緒,已經不再侷限於「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隨著年齡增長,其焦慮情緒可能包含學業成績、人際挫折、家庭失落等,這也明顯加大了介入處理的困難。拒學行為的解答不是返校,孩子所拒絕的也不僅僅是學校,因此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理解與接納!唯有從孩子的外在行為中找到背後因素,讓孩子有「被懂的感受」,才是工作的開始。

【心理師在工作中的角色】
就上述內容可知,拒學的成因相當複雜,也明顯不是單憑心理師一人之力就能夠處遇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心理師與學校、家長間的相互配合。然而,無論是導師、家長,面對「拒絕上學」的孩子,都一定背負著龐大的壓力,而當中的情緒支持、避免究責、釐清孩子拒學的原因、鬆動孩子的拒學行為等,協助團隊間做有效溝通,重新建立連結、找到彼此共識,都是心理師在工作中能夠提供協助、著力的地方。

【拒絕上學,絕對不只是逃避唸書】
事實上,依據2022年教育部縣市統計指標,高級中等學校退學人數在109學年度達到2.2萬人,退學率從100學年度的1.39%上升至109學年度的2.53%,增加1,967人;休學率也從100學年度的1.54%增至109學年度的1.86%,增加1,634人;但其中被視作主要休學原因的「志趣不合」,卻只佔休學生人數的五成!顯示拒學風暴正席捲台灣,而且其人數、行為背後仍有許多我們未能掌握的黑數。也因此,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願意提供一個心理健康的服務平台,讓我們一起合作、幫助蘭陽學子在求學的路程中不掉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