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前天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就被推播了一則新書廣告,在打一本要幫助高敏人對抗有毒關係的書,其中購書網站的介紹還特別這樣寫:獻給 INFJ、INFP、高敏感人、所有被人際壓榨的你。
對於這些年公眾心理學界流行的「高敏人」,還有各路名師拿MBTI來賣線上課,個人對這一切都覺得很無言,這些證據非常薄弱的東西大行其道,透過各種社群媒體大放送影響著大家,實在非常荒謬,MBTI因為我自己有參與中國的MBTI常模研究的建置,有更多證據說明它是一個非常不可靠的東西。今天先講高敏人這件事。
先給大家看一下台灣地區的google搜尋趨勢,藍紅黃三條線分別是我用高敏人、HSP、高敏感族群這三組關鍵字查到的,可以發現是挺熱門的搜尋字眼。

高敏人到底是什麼?
高敏人,也可以叫人際高敏感、高敏感型人格,英文一般稱Highly Sensitive Person,簡稱為HSP。它由美國心理學家Elaine Aron博士在1996年時提出的。Aron博士在深入研究人格特質的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人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與眾不同,他們對周遭的細微變化更為敏感。她將這些人稱為「高敏人」,並在1996年出版了《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一書,闡述了高敏人的特徵、成因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什麼樣的人才算HSP,表現應該要有哪些?強度要到哪些?至今都沒有一個規範統一的標準,普遍的說法是這樣:
①對環境刺激高度敏感: 容易受到噪音、強光、複雜的氣味等刺激的影響,感到不適或焦慮。
②容易被情緒感染: 對他人的情緒變化非常敏感,容易被周圍人的情緒所左右。
③深度處理資訊: 在處理資訊時,會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容易感到被壓垮或是累倒。
④高度的同理心: 能夠深刻地感受他人的感受,具有強烈的同理能力。
大部分研究會納入上述標準,但其他不同學者的觀察還有下面這些特質:
豐富的內心世界: 對藝術、音樂等具有高度的欣賞能力,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對不公義的事情高度敏感: 對於社會上的不公義現象,會感到強烈的憤怒和不滿。
首先從大多數人認同的標準來看:①是很主觀的感受,就像任何的情緒;②-④更主觀,怎麼量化?怎麼在群眾中畫出一條線來證明,證明超過了這條線可以被稱之為「容易被情緒感染」、「深度處理資訊」、「高度的同理心」?
再來,就Aron博士的研究表明,大約有15-20%的人口屬於高敏人,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高,你能想像走在路上遇到的每5個人,其中1個人就如此特別的高敏感?而且他/她不一樣到,是「容易被情緒感染」、「深度處理資訊」、「高度的同理心」的?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高敏人起初就不是設計來要做醫學診斷的,所以目前的高敏人,絕大部分都是自己感覺自己是,即使有一些自填式量表,相信大家也知道,當人開始帶著預設心態看待自己的狀況時,就會有偏差,邏輯學上管這個叫做確認偏誤,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這時就會大大高估、大大把自己代入這個類群的可能。
而在醫學領域,我們識別並確認某些人是得到了某種疾病的過程是這樣的:
- 觀察異常個體: 仔細觀察一群出現相似症狀或身體異常的患者。
- 找出共同點: 透過病史、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方式,尋找這些患者之間的共同特徵,可能是相同的症狀、相同的病理變化、或是相同的危險因子。
- 制定診斷準則:將這些共同點整理成一套明確的診斷標準,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這些標準,就可以診斷為某種疾病。
- 這是一套歸納法的邏輯思考歷程,醫學永遠沒有絕對正確這件事,診斷中可能存在例外或新的證據推翻之前的結論、而不斷翻新的研究也會補強、修正原先的診斷依據。
- 精神科的診斷早年常被訽病很主觀,因為我們觀察的都是外在的行為、個人自述的主觀感受為主,不像其他科有一翻兩瞪眼的影像或抽血生化證據,那我們怎麼去強調「異常」呢?絕大多數的精神疾病都要有①臨床缺損,是指患者在心理或生理功能上的明顯異常,比如認知能力、情緒調節的表現、生理節律的變化…等;②功能障礙,是指患者因為這個精神疾病導致在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的困難。這個「異常」的充要條件,對醫病雙方都是一重保護。

好,那我們現在來玩一個小小的遊戲,上面這張圖,你可以把圖片中的人進行那幾種分類?我舉個例: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有鬍子/沒鬍子、戴帽子/沒戴帽子…很多種吧,如果圖裡隨機換成100個人,那分類就可以更多,如果是去看100個人的人格特質分類,再任意取幾項共同點把它歸類成是OO或XX,那絕對有非常多分類法。這樣有意義嗎?
有科學證據證明HSP是一群與眾不同的人嗎?
確實,HSP的相關研究也已經動用到腦影像、基因層次了,有發現幾個現象:
- 跟情緒處理、社會認知、疼痛處理相關的腦區,可能有部分人的腦區比較大,或者對刺激輸入時的反應強度比較大
- 在很少樣本數的研究中,有些人的鏡像神經元的活性似乎比較高。鏡像神經元的功能一般被理解為與同理心和同情心有關的腦區。
- 在很少樣本數的研究中,有些人身上跟調控血清素的運輸的5-HTTLPR基因似乎不太一樣,
- 在一般給予外界獎勵提高某些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其中有的人多巴胺系統過度活躍可能導致對刺激過度敏感,也有的人是多巴胺系統功能不足導致不會對許多人想追逐的東西感到興奮
一定要提的是,這些研究的發現,並不能證明HSP到底多與眾不同,一則因為像第4個研究出現了互斥矛盾的結果,二則所有研究的發現,都不具備任何專一性,這些發現同樣在憂鬱症、焦慮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身上找得到,而憂鬱症、焦慮症的終身盛行率如果用比較寬鬆的推估,兩者各自可以到20%及30%以上,既然如此,要怎麼說明HSP真的不是這兩種疾病但又與眾不同?
HSP族群真的有高度的同理心嗎?
2022年時,奧地利的格拉茲大學與德國的德勒斯登大學的心理學系組成二梯次的研究,一批是針對德語系國家,一批對英國,受訪者都在300人上下,受訪者必需完成HSP的相關量表及高敏感自戀量表、脆弱自戀量表*,要來觀察HSP族群跟自戀的相關。
*高敏感自戀量表、脆弱自戀量表的設計背景是順著上世紀末一系列對自戀的研究而來的,心理學家認為自戀可以分成兩大類:

- 自吹自擂型的自戀:表現為極度的自信、大膽冒進、張揚且自大
- 脆弱型的自戀:跟前者比就相當隱晦,不是心理專業工作者不太容易發現。他/她們對拒絕批評非常敏感;對自我形象不穩定,有時自視甚高,有時覺得自己爛到不行;非常希望搏得他人的讚美;用很多方法來掩飾自己的自卑;因為太容易覺得自己被貶低,所以社交生活比較封閉。
- 在傳統的精神分析裡,自戀與自卑本來就是一體兩面共生的現象,但因為精神分析不是我的專業,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結果發現,這群自稱HSP的人當中,有1/4-1/3左右的人其實同樣也表現出脆弱型的自戀的特質。
所以,該怎麼說呢?HSP是某些特質相近的人被歸類被命名,這些人又自我代入這個不切確的診斷中,整個族群中的差異是很大的,而其中不少人,其實並不是同理心強,而是在攬鏡自照,把重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所以這部分人,真的該稱之為 INFJ、INFP、高敏感人、被人際壓榨的嗎?
參考文獻:Jauk, E., Knödler, M., Frenzel, J., & Kanske, P. (2023). Do highly sensitive persons display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nomological networks of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9(1), 22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