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脆弱,接受脆弱

文:吳俊漢醫師

《脆弱的力量》是休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的教授Brené Brown,她花了十二年在研究人類心靈的脆弱、勇氣、價值感以及自卑感,本身也有上過TED分享過這個主題,把影片連結放在下面:

在今年奧運開幕式上,我們看到Celine Dion重新站起來了,站上備受囑目的焦點,但幾年前時,她公開自己僵硬人症候群病情時,你/妳怎麼看待她狀態不好的那幾年呢?我不禁聯想到活躍於上世紀中後葉的大提琴Jacqueline du Pré,她在26歲時開始受到多發性硬化症的影響,現場演奏的水準起伏不定,精神健康的狀況屢有起伏,當時醫學界對此一疾病也瞭解不多,面對當時樂界的質疑,Jacqueline du Pré及家族成員對她病情也保持諱莫如深的態度,還衍生後續婚姻的裂痕,甚至她逝世多年後的電影《無情荒地有情天》也引起家族的紛爭。歷史不能重來,但如果她當年有機會面對她的脆弱無助呢?

昨天奧運羽球比賽中,也許不少人看到了長期被國人寄予厚望的選手戴資穎輸球了,賽後她與長年的對手Inthanon擁抱,而且兩個人都淚灑會場,而戴資穎也在賽後專訪上罕見地哭了,並且承坦她知道帶傷上陣的狀況下,她始終清楚自己並沒有任何的奪牌希望。那一刻有很多東西可以闡發,不過我想集中在談她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脆弱無助,她在自己的限動裡是這麼寫的:

「好想原地放棄自己,不想飛到這裡,因為我知道自己這趟不會有理想的成績。」

「最終我沒有放棄,我盡了最大的努力,看著自己的傷復原的速度跟烏龜一樣,也沒有一天敢休息。」

「我想當時我如果就這樣放棄了自己,我會比現在更難受。」

我們之前在分享伴侶治療、依附關係的文章裡都有提到「脆弱無助」這個關鍵字。人喜歡把自己陰隌不光彩的一面暴露嗎?喜歡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處跟軟肋嗎?當然不,但是在某種特定的重要關係裡,我們需要能去談論自己的脆弱無助,需要能夠在軟弱時敢於發出求救訊號,並相信有個人願意拉你一把。

今天我想先分享《脆弱的力量》裡幾個重要的訊息,最後用一段EFT伴侶治療中真實的對話,摘錄自EFT伴侶治療創始人之一Leslie Greenberg在今年一分講治療中現場演練,治療師如何帶伴侶分享、聆聽、回應彼此脆弱無助的經驗。

  • 我們活在一個永遠不夠的文化中 (e.g. 永遠不夠好、不夠完美、不夠瘦、不夠強、不夠聰明、不夠成功、不夠確定、不夠放心…)。我們抱著這些不滿足的想法入睡,醒來時又想著自己缺什麼,這種匱乏的狀態和思維就存在我們的嫉妒、貪婪、偏頗…各種對生活不滿的核心之中。
  • 我們拒絕展現脆弱,因為我們把脆弱和害怕、自卑、悲傷、難過、失望等情緒聯想到一起,我們不想討論這些情緒,即使它們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
  • 承認脆弱,大富提升了我們維持某種健康習慣的機率;而廣告及行銷的研究表示:覺得自己不容易被不實廣告影響的受試者,反而最容易被騙。
  •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展現自己的脆弱,脆弱都會找上我們。當我們假裝自己能夠逃開脆弱,我們的行為往往和我們對自身的期待背道而馳,我們勢必會體驗到脆弱,那由不得我們選擇。
  • 脆弱是以相互關係為基礎,需要設限與信任,而不是過度分享,一股腦兒地傾吐…是和有資格聆聽的人分享感受和經驗。脆弱和敞開是互相的,是培養信賴過程中重要的部分。
  • 當我們「盡情宣洩、強力放送、過度揭露」時,這其實是在迴避脆弱,是在利用脆弱來因應未滿足的需求、嘩眾取寵,這時,脆弱已經失去意義。
  • 在商業領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當領導人願意展現脆弱時,下屬認為是勇敢的表現,也會鼓勵他們跟進。

從Brené Brown的研究裡可以看到,分享脆弱不是在大街上賣慘討拍,而是在重要的關係裡敞開,這才有意義,這也是依附關係裡講的,「我需要幫助時,你會在嗎?你會理會我嗎?你會給予我情感上的支持在意我的感覺嗎?」

接下來我會引用情緒取向治療的創始人之一的Leslie Greendberg今年一份新的質性研究裡的3個治療片段,看婚姻治療師怎麼引導伴侶去接觸、分享、聆聽、回應在親蜜關係裡的脆弱無助,而這個過程會帶來什麼改變。我會保留一些治療師在做什麼的說明在()裡,讓有興趣了解或接受情緒取向治療的民眾,稍微感受一下,情緒取向治療到底以什麼方式接觸情緒並讓雙方可以對話。

範例 #1
在這段對話中,治療師討論了男性伴侶在關係中設置的距離。在探索觸發這道保護牆的情緒痛苦時,男性伴侶透露了不適感和對被揭露的恐懼。這些感覺與童年創傷有關。然後,治療師使用同理心推測,探索這些早期痛苦的情緒如何在當前關係中被觸發,並將其與夫妻的惡性循環相聯繫。治療師接著鼓勵男性伴侶直接分享這些脆弱的情緒。

治療師:所以當我們談論這個時,你現在內心有什麼感覺?

男性伴侶:我只是試圖清理這些東西。

治療師:是的…如果你能談論這些東西出來,從你告訴我的,有很多東西,你小時候真的很辛苦。很多創傷和…

男性伴侶:只是我不希望在她面前顯得軟弱;我不想讓她看到我那樣。

治療師:你說,有時候我感覺很糟,也許甚至不合格,當那種情況發生時,我會…我猜我會築起高牆。(治療師將脆弱感與保護性的退縮行為相聯繫)

男性伴侶:是的

治療師:我對自己感到很糟,並且害怕你的憤怒。(治療師深入未披露的情緒並為伴侶發言,使用「我」語言)

男性伴侶:是的

治療師:你可以現在看著她,對她說出你的感受嗎? (治療師鼓勵逃避退縮的男性伴侶去冒險,去分享脆弱無助的心情,幫助重建情感聯結)

範例 #2
這對夫妻年近六旬,他們正在處理長期情感疏離冷淡的絕望。在這段對話中,女性伴侶談到了她多年來所承受的痛苦,這與她伴侶堅持在他們剛結婚時與她的原生家庭斷絕關係有關。當女性伴侶觸及她的痛苦時,治療師準備讓她分享這些感受。

治療師:告訴我你現在忍住的淚水是怎麼回事。

女性伴侶:我希望我們能在之前就分享,而不是像現在這麼晚。我一直都是孤單一人。我沒有任何人,我沒有任何人可以談論這個,只有我自己。我沒辦法和我的姐妹或媽媽說。我沒想過我可以和他談論這個。

治療師:所以這真的很痛苦,沒有人在那裡支持我。我感到非常孤單。(治療師「為」伴侶發言,將內容與依附需求相聯繫)

女性伴侶:完全孤單。只有我。(嘆氣) 我不也想跟任何朋友說,我不想讓他在朋友圈裡變壞人。

治療師:你能告訴他嗎?這真的很痛苦,我需要你。你能看著他告訴他我有多孤單,我需要有人嗎?這對他來說很重要。(治療師鼓勵女性伴侶去冒險,去分享脆弱無助的心情)

女性伴侶:呃…

治療師轉向男性伴侶:你準備好要聽太太的孤單與痛苦了嗎? (治療師促發男性伴侶去接受對話的機會)

男性伴侶:是

治療師轉向女性伴侶:妳可以告訴他一些了嗎?我是這麼的孤單而且沒人陪伴 (治療師將女性伴侶的冒險降低難度)

範例 #3
在這段對話中,治療師與夫妻討論了最初由男性伴侶造成的感情傷害,這是由於他在妻子懷孕後離開了她。在這裡,治療師深入探討了男性伴侶對被遺棄的恐懼,以及從揭露這種恐懼到伴侶感受到的情緒危險。治療師透過同理心深化了這種體驗,將其與惡性循環相聯繫,然後準備讓男性伴侶分享他的脆弱。

治療師:你能描述一下你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受到這種感覺嗎?是在這裡嗎?

男性伴侶:就像一種緊繃,一種奇怪的冷顫。

治療師:所以讓這些話語從你身體的這個地方出來;它就像一個信號(治療師幫助男性伴侶專注於內在感受)

男性伴侶:我不想在自己的家裡感到害怕。我不想…

治療師:好的…好的…那是什麼恐懼?如果你試著給它一個聲音,我害怕…(治療師幫助男性伴侶理解他的感受)

男性伴侶:我害怕我的話會讓她生氣。

治療師:是的,好可怕。即使很困難也要堅持停留在這個感覺中(治療師認可並試圖專注和加強這種感受)

男性伴侶:(哭泣)

治療師:很多事情在內心發生,但沒有機會表達。如果你能想像它在你的身體裡。現在發生什麼事?(治療師透過當下的感受加強主要情緒)

治療師:所以如果你讓這些話語從你的身體中那個震動的地方出來,那會是什麼?它想告訴你什麼?那是關於什麼的?(治療師繼續探索以理解這種情緒)

男性伴侶:我不知道,害怕。我感到害怕,不能讓她知道。

治療師:所以試著想想,實際上你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這件事會是什麼感覺?你可以現在轉向她,和她分享這件事。告訴她,在我的疏離之下,我感到非常害怕… (治療師鼓勵逃避退縮的男性伴侶去冒險,去分享脆弱無助的心情,幫助重建情感聯結)

男性伴侶:(猶豫中)

治療師轉向男性伴侶:我知道要做這件事對你不容易,但這件事對你們兩位都會很有意義,對嗎?

我自己看這3個段落,確實是非常道地的情緒取向治療的作法,當然每個治療師可能催動的力道跟習慣的用語不同,但架構是非常一致的,那為什麼要在伴侶治療中去談論脆弱呢?因為:

  • 增進理解和同理心
    • 當伴侶中的一方分享其脆弱的情緒時,另一方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感受。這種理解有助於建立或恢復同理心,即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其情緒。
    • 例如,當一個伴侶分享其對被遺棄的恐懼時,另一伴侶可能會更加理解對方的需求和不安,從而產生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 促進情感連結
    • 分享脆弱性可以加深伴侶間的情感連結。當一方勇敢地揭露其脆弱的情緒時,另一方往往會感到被信任和親近,這有助於加強雙方的情感連結。
    • 例如,透過分享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伴侶可以建立更深的信任和親密感。
  • 打破防禦機制
    • 分享脆弱性有助於打破伴侶間的防禦機制。在衝突和壓力下,人們常常採取防禦性行為來保護自己,如攻擊、批評或退縮。分享脆弱性可以幫助伴侶放下這些防禦,從而更真誠和開放地進行溝通。
    • 例如,當一個伴侶分享其不安全感時,另一方可能會感到更加安全,從而減少防禦性反應。
  • 重建互動模式
    • 分享脆弱性可以幫助伴侶重建健康的互動模式。在情感取向治療中,治療師幫助伴侶識別和改變舊有的、不適應的互動模式。
    • 例如,治療師可能會幫助伴侶從攻擊和退縮的循環轉變為分享脆弱性和提供支持的新模式。
  • 提升關係滿意度
    • 研究表明,伴侶間能夠分享脆弱性並得到對方的支持和理解,可以顯著提升關係滿意度。這種滿意度的提升不僅來自於問題的解決,更是來自於情感上的連結和支持。
    • 例如,伴侶在分享脆弱性後,往往會感到更加滿意和幸福,因為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 促進自我成長
    • 分享脆弱性也是個人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和分享自己的脆弱性,伴侶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如何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 例如,一個伴侶可能會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恐懼,從而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

最後,我還是要接續《來不了伴侶治療的原因》中提過為什麼伴侶治療應該要兩個人同時到場的話題,在婚姻品質不錯的關係裡,要分享脆弱,因為有安全感做基礎,很OK,但如果婚姻品質在惡化中的,要兩個人面對面分享脆弱嗎?恐怕要拿捏一下,弄巧成拙就會變成「你很煩耶,我現在沒有要聽你說,關我屁事」、「你還不是怎樣怎樣,那是你的事情,是你先怎樣怎樣才變這樣的」、「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在說,好像都是我一個人在努力,你真的有在意我嗎」這幾類解譯錯誤的結局,所以能否進行這種層次的對話,還是要看平常關係基礎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