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在西班牙語系裡,有一首知名度極高的歌,Bésame Mucho,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我使用Google Gemini把歌詞大致翻譯如下:
吻我吧,深情地吻我,就像今夜是最後一夜 吻我吧,深情地吻我,我好怕失去你,失去你呀 我渴切靠近你,看著你的眼睛 看到你陪伴在我身旁,想到也許明天,我將去遠方,離你而去 吻我吧,深情地吻我,就像今夜是最後一夜 吻我吧,深情地吻我,我好怕失去你,失去你呀 我好怕失去你,失去你呀
當你身處在感情中,如果另一半用這麼濃得化不開的愛來圍繞你,你是什麼感覺呢?如果他/她前半年這樣,第一年這樣,第十年、第二十年、跟妳/你在一起的每一天常常都這樣,感覺是什麼?我們再來看看一段影片(這本來就無聲的,不用調音量了),你覺得這對看起來像戀人的組合,誰在窮追猛打,誰在退避三舍?
對從事情緒取向婚姻治療(EFT)的治療者來說,看出眼前的誰是追逐者,誰是逃避者,是一件極重要的事,雖然我們治療時總是在情緒來情緒去的,好像沒麼大不了的學問,但幾個關鍵環節上,這兩個角色的確認是治療進展的要素,看錯了,介入的小細節偏差可能導致治療進展停滯或倒退。
EFT治療學派興起於1980年代,巧妙地運用了依附理論做為治療的核心(其他婚姻治療學派都較少這麼赤裸裸挪用依附理論)。大概是70年前,科學家對育幼院、寄宿家庭的兒童的心理情緒行為觀察,再加上美國的心理學家Harry Harlow做了一系列恒河猴實驗下,為依附理論的真實性打下基礎。據2020年的科學研究顯示,養育環境對未成年人的依附類型影響很大,而成年人的依附類型則更受基因影響,一般狀況下,一個人需要依附關係雖然是哺乳類的求生本能,但是人並不會一直處在高度仰賴渴求依附需求來得到安全、受到保護的狀態,只有當我們面臨生活或關係的重大變化與壓力、情緒上感到悲傷、焦慮、恐懼時,簡單說就是負能量狀態比較多時,才會迫切地需要一份在人際關係中的安慰、支持來恢復安全感。
其實無論是EFT治療學派將來訪的夫妻歸類為pursuer與withdrawer,或是在更早約1967年開始有學者把夫妻歸類為pursuer與distancer(追逐者與逃避者),甚至再更早之前1954年精神醫學指標人物榮格提出「容器」和「被容納者」的概念來描述婚姻動態:
「容器」(即逃避者)在自我內找到情感安全,而「被容納者」(即追求者)則在關係中找到安全感。 因此,在伴侶之間的過程中,「容器」會有遠離伴侶的傾向,而「被容納者」則會有靠近伴侶的傾向。
1979-1982年間Fogarty及後續的研究者為EFT治療學派提供更紮實的理論依據:
- 在處理關係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處理在關係中自己的內心世界。
- 「追求者」和「逃避者」指的是個人在與伴侶互動時傾向於採取追求和逃避行為的傾向,以及實際是不是採取這些行為。
- Fogarty認為,男性和女性都同時具有追求和逃避傾向,而
- 追求者表現出更強烈、想在一起的意願,會導致他們用口語溝通及情緒表達的方式去靠近伴侶
- 追求者比較焦慮,會導致他們人際互動裡有更快的節奏,更想改變,且更常主動與伴侶互動
- 逃避者的風格更自主也「自足」,他們希望在與伴侶的關係中溝通及情緒表達少一點
- 逃避者有較慢、較謹慎慎的人際互動風格,傾向於理性思考和較抗拒改變
- 1982年時,學者Guerin做了一項真正讓夫妻參與,有低壓力、高壓力兩種情境的測試,發現:
- 低壓力情境下:任何一方都可能以低命令強度(例如,建議或請求)發起追求行為,另一方則可以去接受、同意。這時,追求行為通常不會引發伴侶的逃避行為,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因為伴侶的追逐行為而感到威脅
- 高壓力情境下:個人會產生較極端的行為,尋求更多的靠近或更多的分離。這時一方發起互動,另一方很可能會做出回避行為,因為那都是他們用來恢復冷靜、安撫自己的方式。伴侶們各自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一邊是想靠近的強度在增加,一邊是想分離的強度也增加。就像下圖 (引自The Enemy Is Not Your Partner – It’s the Distress Cycle – Centrepoint Psychotherapy)

- 這背後微妙的心態是什麼,學者Napier在1978-1999說的得很透徹,1980年代起這種具破壞性的僵化互動模式也被研究更多:
- 當一方表現出強烈的追求行為時,其背後的動機是害怕被拒絕和孤獨,因此尋求頻繁和緊密的連結。行為表現出施加壓力要求改變、批評、責備和指責。2013年有一票學者發現,這種特質的配偶在對話中,更常使用「我們…」的語句
- 當一方表現出強烈的逃避行為時,其背後的動機是害怕在關係中被吞噬,失去自我。行為表現出迴避、拒絕討論或拒絕合作、保持沉默。2013年有一票學者發現,這種特質的配偶在對話中,更常使用「我…」的語句
- 在低壓力情境時男女性都可能是「追求者」和「逃避者」,但高壓力情境時,女性更常是「追求者」,男性更常是「逃避者」,這不僅是學者的發現,EFT治療師在單盲情境下判斷同行的治療帶中的夫妻的依附類型,幾乎也是一面倒這樣看。 (但這真的不是絕對,我自己就碰到反轉的組合)
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對談戀愛、經營婚姻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最近找到一份可以自評的簡版PDMS量表,可以看自己的依附類型,雖然對精神科醫師又是做EFT治療師的我來說,覺得靠填量表做判定是一個非常不專業的行為,畢竟再無怎麼樣,精神科的訓練都有紮實的精神病理學與無數的會談經驗,加上年資的累積,用這種死版版的東西來判定,對治療者本身意義不大,不過我相信對一般人還是有點幫助的,於是便將它譯出來:
「追逐者」 | 「逃避者」 |
與伴侶相處時,我通常是那個發起對話的人 | 我喜歡自己解決問題,然後將解決方案告訴伴侶 |
我不喜歡在與伴侶意見不合時,分歧還沒解決之前就結束爭吵 | 當我心情低落時,我發現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弄清楚問題在哪裡 |
當我的伴侶情緒低落時,我傾向於迅速靠近他/她,通過提供情感支持來解決問題 | 當我對某事感到不安時,我會退縮,更多地思考,變得更加謹慎 |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的伴侶不和我說話會讓我更沮喪 | 我更喜歡與伴侶解決衝突時採用緩慢和有條不紊的方法,而不是快速和魯莽的方式 |
當我心情低落時,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事情是向伴侶表達我的感受 | 在說出可能會傷害伴侶的話之前,我會仔細“過濾”並謹慎選擇措辭 |
當我與伴侶發生衝突時,即使我對自己在問題上的想法或感受不確定,我也需要和他/她交談 | 當伴侶在爭論中跳針重複講時,我會感到困擾 |
我與伴侶相處的方式是常常警惕我們之間有沒有潛在的問題,並在它們失控之前迅速採取行動 | 我認為爭論最好在討論開始之前就設定好時間長短,然後解決它 |
即使我和伴侶之間的相處模式進展順利,我也喜歡討論我們有無什麼改善關係的潛在方式 | 當伴侶經常提出抱怨時,我會感到煩躁 |
我經常覺得有問題時,最好是放任不管,和平相處,接受我們之間的差異就好了 |
上表出處:Chabot, D. R., & Cham, H. (2016). Development of Pursuer-Distancer Movement Scale-Short Form (PDMS-SF).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 89-99.
有沒有發現,「追逐者」有很溫暖的那面,「逃避者」也有很貼心的那面,那為什麼兩人的心意有時卻像平行線交會不到一處,兩人變成大眼瞪小眼,冷熱戰交替上演的局面?今天先聊到這邊,其實「追逐者」+「逃避者」不僅是婚姻治療現場最常見的組合,也是一般婚姻裡常見的組合,差別只在沒那麼僵化,沒那麼多痛苦,下次我們來講「追逐者」+「逃避者」這種婚姻或愛情組合,如何改善彼此的關係,還有身為「追逐者」或「逃避者」,該怎麼慎選交往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