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策略規畫師在做什麼?

文: 吳俊漢醫師

或許有人好奇,為何精神科醫師斜槓來做一個並不家喻戶曉的工作?出發點其實是來自於這些年在臨床醫療中的感慨,太多年輕的學子、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甚至是工作一段不短時日之後的中年人,很少想過自己是出於什麼原因選定了職業,於是乎,有些人尋尋覓覓企盼一個更好的職位,有些人多方嘗試還是不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

首先,我們可能先得了解國際上的就業驅勢,據世界經濟論壇針對2025年職場環境,曾做出以下兩點預測及總結:
.趨勢1:6成工作會被AI取代
.趨勢2:能力愈專精愈吃香
.總結1:真正優質人才,擁有工作流動的能力
.總結2:工作人的自我要求,與自我管理更為重要,因此,愈來愈受重視的能力中,就包括了持續學習與情緒管理
另外,據澳洲青年基金會所做的〈職場技能如何影響2030年的澳洲工作報告〉指出:
年輕世代一生平均轉換17份工作,並流轉於5種職業之間。因著AI自動化、世代工作態度的轉變,一份工作從一而終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回到台灣,根據1111人力銀行2021年年初的調查,也有6成2上班族想轉職,並挑戰跨領域職缺,而新鮮人的全時工作佔比近3年漸滑落到低於55%。民間更普遍覺得與周遭國家相比,台灣的受薪水準較低,而工作與薪資水準及整體經濟環濟還有連動因素,台灣的消費者物價年增指數近兩年在2以上,其中以食物類、外食類成長最多,對一般受薪族而言,可謂是負擔漸漸加重。當我們把視角拉得更近,更發現宜蘭的受薪水準其實低於國內平均水準甚多,於是乎有許多通勤族往返雙北工作。

說了這麼多,人類難道只為錢工作嗎?薪資確實是重要因子,但不是全部,在1950年代心理學家John Holland就已提出職業興趣測驗,隨著工商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後續發現在職業選擇上,人類在做決策時考量的因子還有能力、價值觀、個人時間分派、生活品質等等,且隨著產業變遷更快速的工業4.0年代到來,職業選擇變成不能只是且戰且走,也不能只注重把握時機,要通盤考量的因素更多。

其實職業選擇可能發生在決定邁入職場那刻,也可能發生在就業後任一時刻,職業策略規畫師不僅立基在傳統職涯評估內容,包括:興趣、能力、價值觀、人與工作的適配性之上,同時也關注產業的動態趨勢與國際經濟局面,協助個人分析優劣勢所在,幫助您做出決策,那精神科醫師從事這行的優勢又是什麼?

決策實際上涉及認知與情緒的能力,而精神科醫師,尤其像個人兼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的專長,從發展心理學面向、心理治療的手段與會談技巧的優勢都可以更了解一個人的真實需求與渴望,於是乎便更能在兼具雙重專長下,協助您找到個人更佳的定位。若您目前正對職涯迷惘,需要有人陪您走一段,歡迎與本院洽詢。預約諮詢請點:https://hisworkclinic.com/contact-u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