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2017年時,衛福部委託台大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在不同的新聞報導中,研究方都強調了:研究結果和歐美調查結果相似,學童的精神疾患並不少見。但比對健保資料庫的低盛行率,顯見仍有很多孩童沒有得到應有的診斷與治療。
- (1) 台灣孩童的精神疾患陽性診斷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為32.3%?這個數字沒有高估嗎?
- (2) 如果美國各州的3-17歲過動症診斷盛行率(家長曾被告知孩子有過動症)可以有5.3%-14.4%這麼大差異,你不覺得奇怪嗎?如果100個兒童在你面前,裡面有近15個被稱為過動症,你不覺得這到底是病,還是一種比較不一樣的特質?
- (3)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新聞稿,寫的是10-19歲族群有14% (1/7)推測受到精神疾病影響,就算國內的調查是找3、5 、7年級,1/3跟1/7還是差距非常大的。
今天提供雪梨大學公衛學者Luise Kazda團隊近年一系列對過動症診療的觀察研究。主要有兩篇,今天先講第一篇
他們用了一種跟系統性文獻回顧不太一樣的研究法,叫做Scoping review的方式來找出從1979年到2020年關於「過動症」「過度診斷」的研究,文獻主要關注5個問題:
- § 是否真的把一些應該被診斷的孩子找出來 (Q1)
- § 在比較鬆的診斷標準下,診斷是否真的增加 (Q2)
- § 在比較鬆的診斷標準下,這些被找出的孩子是否是低風險,比較沒有臨床介入意義的 (Q3)
- § 在比較鬆的診斷標準下,這些被找出的孩子是否有接受治療 (Q4)
- § 在比較鬆的診斷標準下,到底壞處多還是好處多? (Q5)

(上圖取自美國諷刺漫畫,諷刺美國的兒童精神醫療不無過度診療之疑)
結果是:
- Q1: 在334個研究中,有104個研究顯示存在ADHD診斷的潛在增加,是因為把應該被診斷的孩子找出來
- Q2: 有45個研究顯示診斷真的增加了
- Q3: 有25個研究顯示增加的來源是「輕症」
- Q4: 有83個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增加了
- Q5: 有151個研究討論到了藥物治療,只有5份研究討論到對輕症的利弊,結論是弊大於利的。
另外還有幾個重點:
- §性別:如既有的研究,女童一開始比較不容易被診斷出來,但隨年紀增加;女童也會慢慢越來越多被診斷出來
- §低社經地位更容易被診斷
- §少數族裔比較不會被診斷 (這跟美國的研究及現實是相反的,美國的西班牙裔及有色人種是更容易被診斷的)
- §相對年齡差:這個在台灣還有多個國家也被證實過,7-8月生的跟前一年9-10月生的會被編在同一年級,可想而知,7-8月生的更容易被診斷
- §超過10份研究顯示,診斷條件的改變確實造成更多孩子「被診斷」,而且輕症的孩子「被用藥」的比例上升了,而這群被投藥的孩子,其實在學業表現上並沒有提昇,有的反而更差,只有真正比較嚴重的孩子才會因服藥而在學業表現上有提昇
- §越來越多的診斷,並不像醫界期待的拯救了本來有美好人生卻被過動症擔誤的孩童,而是孩童有相對更多「不負責任的行為、無望感、覺得自己改變不了、覺得自己被孤立、被貼標籤」
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我當然還是需要與過動症的兒童及家長工作,但這些研究不得不讓我反思,一切被稱之為反精神醫學的論述,真的就只是為反而反嗎?就像辯論一樣,當反方提出了相當的證據及質疑了,正方也應該就同一個題目去回應,而不是跳題扯別的,只會讓外人更質疑我們的專業水準。
引用文獻:Kazda, L., Bell, K., Thomas, R., McGeechan, K., Sims, R., & Barratt, A. (2021). Overdiagnosi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JAMA network open, 4(4), e215335-e21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