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爸媽到底對婚姻有什麼影響?

文:吳俊漢醫師

最近開始有一些年輕的準新人、新婚夫妻來找我們做伴侶治療,個人覺得是很棒互利的事情,他們有機會在關係裡倚靠彼此,而不會誤解猜疑、互相怪罪。我們診所使用情緒取向治療(EFT)來處理關係,它不僅在治療師介入時有效,治療中夫妻也自然演化了新的互動,並不是治療師去強求夫妻學來的,而這種新的互動至少可以延續到治療師退場兩年以後,有些夫妻對關係的滿意度甚至是越來越高的。

座標原點是EFT伴侶治療結束的那刻,Y軸是依附風格的強度;X軸是治療結束的週次。可以看到:夫妻回到焦慮跟退縮型的依附都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安全的依附類型

座標原點是EFT伴侶治療結束的那刻,Y軸是關係滿意度;X軸是治療結束的週次。可以看到:夫妻的關係滿意度,不需要治療師再介入,也會越來越提昇,因為夫妻已經越來越熟練於成為各自的幫助者,有感情地及時成為對方的救援、回應對方的需要

而這些惡性循環還不是很嚴重的準新人、新婚夫妻來找我們,我覺得這反應出他們想要好的關係,他們也意識到目前的關係不夠穩固,他們不想要折磨彼此,而其中有些新婚夫妻會問我「不能等生完小孩再做治療嗎?」

生完小孩當然會忙得焦頭爛額,早期西方社會的婚姻品質研究也說了:

大部分夫妻在成為爸媽後,對關係滿意度都會穩步下降,胎次越多,跌幅越小;關係滿意度跟育兒年資呈U形曲線,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婚姻品質下降,隨後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大約七年開始恢復。但這不是定論,像挪威的一份包括了114,500 名兒童、95,200 名母親和 75,200 名父親的十年追蹤研究,就發現生完小孩後,關係滿意度大跌的有3.38%、緩跌的有4.02%,其他都相對穩定中等或高品質,但這必須考慮社會因素,北歐國家的生育福利及幼兒照顧、女性二度就業的條件都非常領先,這跟我們的國情並不相同。

研究指出:孩子的出生雖然是快樂的,但卻是一個重要的壓力事件,因為夫婦雙方都必須適應作為父母的新角色,並努力應對伴隨成為父母而增加的責任、睡眠不足和失去自由。對夫妻來說,孩子的加入可算是一種「危機」,因為他們必須圍繞這位新成員來生活;但在成為父母的過渡期間,與關係滿意度下降更大的因素還包括:

  • §懷孕是否計劃好
  • §產後精神狀況
  • §嬰兒氣質
  • §新生活的適應,如家庭分工的平衡
  • §父親育兒參與度高低

幾年前香港理工大學以130對中國的夫妻為樣本,做從妊娠中期到產後一年的研究,也發現:

  • §從懷孕到產後1年,女性生活品質緩慢改善,但男性則有所下降。
  • §與伴侶相比,女性表現出更大的壓力和較差的婚姻關係和生活品質,並且女性在這期間的壓力、婚姻關係和生活品質的心理健康與伴侶密切相關

台灣社會當然跟中國也不同,但有些社會裡的潛規則及刻板期待是相同的,所以這份研究還是頗有參考價值。

那麼,結論可以這麼說:

成為父母是期待的過程,但現實未必是是滿意的,有可能會帶婚姻帶來各方面衝擊,育兒過程對男性的「意外感」可能是相當大的,女性也會感受到多重的壓力,在這狀況下,婚姻關係和生活品質是可能變差的。那麼,如果本來就互動不良的兩人關係,在新生兒加入後,確實危機可能更大,更不好處理,所以早點來做治療是比較合宜的。

引用文獻:

Kingsbury, M., Clayborne, Z., Nilsen, W., Torvik, F. A., Gustavson, K., & Colman, I. (2023).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results from the Norwegian mother, father, and child cohort study (MoBa).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4(11), 2846-2869.

Carlson, M. J., & VanOrman, A. G. (2017). Trajectories of relationship supportiveness after childbirth: Does marriage matte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66, 102-117.

Ngai, F. W., & Lam, W. (2021). Stres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ouples across the perinatal period.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25, 1884-1892.

Wiebe, S. A., Johnson, S. M., Lafontaine, M. F., Burgess Moser, M., Dalgleish, T. L., & Tasca, G. A. (2017). Two‐year follow‐up outcomes in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3(2), 227-244.

Greenman, P. S., & Johnson, S. M. (2013). Process research on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 for couples: Linking theory to practice. Family Process, 52(1), 46-6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