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的三方協作(1): 診斷

文:吳俊漢醫師

在台灣診斷ADHD的阻力除了來自於不同世代教養的想法、父母本身的成長經驗外,很多時候班導的觀點也會有所影響,在此我分享一個過去在縣內某區的特教研習講座上的調查結果。

我每年都會為校園衛教投影片做修改,一方面讀讀書解解自己的惑,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更多和家長、老師建立良性的互動同盟。畢竟下診斷的是醫師,但陪孩子更多的是家長與老師,若有他們更詳盡的觀察,對醫師是百利無一害。

2021年的演講我開始做了一個非常不精確的問卷QR code供老師們掃描,也有告知老師們這不記名的問卷我會po出來給大家瞧瞧,結果蠻好玩的,謹此放上來,供各位關注ADHD孩子們的大人來思考。

我總計問了5題,最後一題是簡答題,也是我年年會問老師的:「您覺得患有ADHD的孩童可能具備什麼樣的優勢」,這年有2個回答相當動人,在此與各位分享

  • 「古道熱腸、精力充沛、願意幫助別人、勇於探索冒險」
  • 「像獵人,很敏感、很喜歡接近人、與人接觸、動來動去、靜不下來,地震來時,跑得比誰都快喔! 也是最容易發現下課了,老師繼續上課的孩子,總是會提醒老師。」

我們的工作也實在需要這樣的態度,欣賞孩子的優勢,能力所及內,推他們一把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為什麼很需要欣賞孩子的優勢,除了吳沁婕、Phelps、Simone Biles這些重要的例子,在少子化、台灣未來青壯年扶養比大幅增加的趨勢下,孩子需要及早知道自己的特長與立足點。

附圖裡是調查的一些結果統計,相信家中寶貝有就醫過的,父母們大概知道有一份問卷會拿給校方填寫,經常校方填的結果跟爸媽想的天差地遠,這時就要想想老師的耐受力跟標準在哪裡?老師標準界定地很高,那孩子的「症狀」就易被高估,反之就易被低估。通常這種時候,除了完成我既定必看聯絡本、習字本、作業考卷的過程,我會試著去打電話給班導,聽聽看他/她長年教學經驗中,覺得每一屆帶到幾個ADHD的孩子,因為一般ADHD孩子的數量也是常態分布的,假設一個班20個學生,老師覺得都沒有半個,那就有點低估,如果覺得5-6個以上,那就有點高估。

另外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ADHD這件事太小診斷真的是大可不必,徒增憂慮。可以看到3-8歲之間的診斷穩定度是不高的,所以早療報告書中,若年紀小小就被懷疑是ADHD,其實也用不著太牽掛,上小學後是不是比較清楚明白,用不著提心吊膽那麼多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