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其實本來沒有想寫這篇的,主要是因為加入了ADHD的家長臉書團體,彷彿發現新大陸。
記得還是住院醫師時,就陸陸續續聽到各種微量元素、魚油、各類保健品在ADHD的研究。歐洲有的國家相當排斥給予兒童身心科的診斷,有的國家則是有悠久的順勢療法歷史,部分國家至今仍納入該國的保險給付中。看來,不是只有台灣人覺得西藥毒性深重,普世都有一群人覺得藥就是三分毒,天然的才最好。
在講接下來的東西前,希望給各位家長一點概念,「實證醫學」到底是什麼?
假設某個朋友A,生了一場名為B的疾病,吃了某個未知藥物C,就恢復健康了,是否能說「C對B是有療效的」?醫學證據的有效性建立在重覆觀察與一再實驗之上,所以只有A一個人的經驗,是不足說明的,因此我們需要用其他方法,比如:
①找一些和A體型年紀類似的人,發現當他們也生了B疾病後,看看他們是否多數人都對C藥物有效?
②找一些和A體型年紀類似的人,發現當他們也生了B疾病後,如果什麼藥都不吃,會不會好?
③找一些和A體型年紀類似的人,發現當他們也生了B疾病後,給他們吃一個已經很確定會有用的藥D,來比較C跟D到底誰比較有用?
利用上述種種方法,我們設定出對照組,來驗證C藥物的效果是否真實,是否跟已知的藥物一般有用。後續當多個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研究組合在一起,利用設計嚴密的統計方法,便可以衡量出C藥物真正的價值。當代醫學靠證據說話,實證醫學的精神就是用量體大的研究來反覆驗證病因的關聯、療效好壞這類事情,它也確實指導臨床醫師的思路,而實證醫學的目標,會產出一套臨床指引,通常A級與B級都是明顯利大於弊的建議,而C級是利弊參半,D級是弊大於利,而I級是資料不充分。
那實證指引中A級與B級就100%有效,D級的就100%無效嗎?也不是這樣的,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對大多數人有用的,未必對特定一個人有用,反之亦然,對大多數人沒用的,搞不好對特定一個人就有用。總之這是一個機率問題,A級與B級也只能說「它有益的可能是比較大的」。另外,我想強調,實證指引因為不同研究設計方法不同,可能造成起跑點、競爭力不同,所以還是得回到研究設計的品質來看,最終則是回到臨床現場,畢竟現場就是一場決策的過程,固然醫師與就醫者有一定的資訊不對等,但您未必要完全認同埋單醫師的說詞,還是得就您全家最大的利益來考量。

回到主要問題,很夯的各類保健食品對ADHD孩童真的有用嗎?根據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2022年發表的報告:
比較獲肯定,研究品質好,證據力也比較充分的
①在一項包含173個受試者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一種特定包含13種維他命與15種微量元素的膠囊也許可以做為ADHD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每天需服用8-12顆,且該效果不能類推到其他綜合維他命的配方之上。(特此向各位家長致意,此特定配方在三篇原始論文皆沒有清楚揭露配方組成,我也無法提供家長參照)。
②在一項包含256個受試者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維他命D也許可以做為ADHD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每天需服用1500-4000IU, 但對於有充分日照及營養攝取的孩童可能是無效的
研究品質不一,只有微弱證據力的:
①在一項包含534位受試者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Omega-3,尤其是EPA成分比例較高時,也許可以做為ADHD的主要治療或輔助治療方法之一,但後續有4個隨機對照研究無法複製上述結論。另外,Omega-3在併用抗凝血劑、手術前使用的危險、容易氧化的問題,也值得注意。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的建議是「不推荐」
②在一項僅有49人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Omega-9對ADHD的症狀沒有顯著效果,且正常飲食中不太會造成Omega-9缺乏。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的建議是「不推荐」
③在一項僅有152人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營養補給品ALC對ADHD的症狀沒有顯著效果。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的建議是「不推荐」
④在兩項僅有116人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銀杏的效果對ADHD的症狀是模稜兩可的。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的建議是「不推荐」
⑤在五項包含596人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鋅的效果對ADHD的症狀是模稜兩可的,大劑量使用時尤其應小心。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的建議是「不推荐」
⑥(本資料非來自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2022年發表的報告,而是另篇2020年論文)關於「鎂」:至少有4個統合分析研究顯示,在沒有鎂缺乏的兒童身上,補充鎂是沒有效益的,該篇研究同樣說明,包含「鎂、鐵、鋅、銅、硒」的補充,一概需要更多研究支持。
另外提醒家長,微量元素、維他命、各種營養補給品,即使您決定要自己或讓孩子服用,絕對不是「越多越好」,上述產品經過萃取提純,實際上它也是種藥品了,美國在70-80年代曾興起大劑量的維他命B補充風潮,後續造成兒童周邊神經受損、平衡覺失調、甚至出現精神疾病症狀,故使用前請務必與醫療人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