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需要早期療育嗎?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Q1:早期療育是什麼?   
事實上,在網絡資訊如此發達的現在,我想每個家長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零到六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家中若有遲緩兒,必須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才能把握黃金療育期」。但是,我要怎麼判斷我的孩子是大雞晚啼,還是需要早期療育?

Q2:如何判斷我的孩子需要早期療育?   
一般而言,孩子的成長都會照著類似的發展軌跡進行,除了藉著老一輩俗語所言的「七坐、八爬、九長牙」做參考,或直接的在日常互動中發現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相比有一段落差(例如:孩子到2歲了還不會說話,算是發展遲緩嗎?),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手邊的「兒童健康手冊」,或網路下載「宜蘭縣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來看看孩子的發展表現是否有落後疑慮。當然,在經過檢核後發現孩子確實有落後情形,請儘速前往醫療院所檢查,以提早介入。

Q3:除了一般常見的語言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還有其他情況需要療育資源介入嗎?   
就衛生福利部之定義,發展遲緩兒童意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及生活自理技能等五種領域中,至少一項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者。因此,除了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等情況的孩子能夠接受療育資源介入,生活中有「情緒問題」、「人際問題」者,也同樣能夠參與療育。

Q4:就臨床心理師而言,你能夠怎麼幫助孩子?
藉由專業訓練、不斷累積的豐富臨床工作經驗及鞭策自己學習新技術,提昇臨床心理服務面的深廣度,我既能提供「早期發展篩檢」、「幼兒智力評估」以及「幼兒情緒行為評估」,利用標準化施測工具來釐清孩子的認知、情緒、行為、注意力等能力表現,藉此找出疑似整體發展遲緩、自閉症類群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等神經發展障礙者;更能在完成標準化施測後,依照孩子的弱勢表現提供所需要的幫助,例如:遊戲治療、行為治療、團體治療、親職衛教等。

Q5:有些孩子連話都說不好,你要怎麼幫助他?   
臨床心理師通常會將玩具做為與孩子溝通的媒介;以一個自閉症孩子為例,我會先觀察孩子的自主遊戲行為,再進一步地透過模仿、干擾遊戲等方式,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藉此促成互動的可能,再藉由輪流、誘發溝通、擴展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增加不同形式的變化,獲得與人互動的樂趣。

Q6:除了上述之外,我還可以在什麼情況下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幫助?   
其實,這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完美的父母」,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我記得在面對孩子時,感覺自己就像在操作一台洗衣機;在洗衣服時,我必須正確地將洗衣機設定到「洗淨」,就像在育兒過程中必須將自己設定為「孩子的照顧者」一樣。這樣的過程難免會讓父母親覺得「失去自我」,因為我們在照顧孩子時必須「全神貫注」在孩子的身上,如同設定洗衣機的模式一般,我們在育兒中顯然也將自己設定成了「孩子的照顧者」,而非「某某某」。   

我想教養壓力,即在於我們無法同時的扮演兩種角色!因為洗衣機無法同時淨泡又脫水。因此,當我們在擔任「孩子的照顧者」時,確實很難同時保有自我,當然也難於一心二用於手機、追劇等。然而,這樣「全神貫注」的過程十分辛苦,因此透過其他家人協助,適時「切換設定」、讓自己好好放假,或者前來醫療院所尋求親職諮詢,透過瞭解孩子來獲取更適當之教養策略,一如機器的定期保養,絕對能夠幫助我們更勝任於「照顧者」的角色。

Q7:除了上述的議題之外,我可以去哪裡尋求諮詢?   
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除了嬰幼兒發展評估、嬰幼兒早期療育訓練,也提供自費親職諮詢,相關資訊請搜尋「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官網或臉書粉專,以獲取所需要的服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