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在現代的存在

文:吳俊漢醫師

前陣子看到一位很年輕的心理師,宣稱自己提供的治療模式是「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這其實是蠻可疑的,首先,存在主義傳入台灣,主要是透過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系列,它對台灣的文壇與社會運動產生巨大影響的年代約在1960-1980年間;其次,西方社會早早進邁入後現代思潮,無論是哲學、文學、心理學界死守純綷的存在主義的巨匠都陸續凋零;最後,台灣的大專院校也只剩零星的哲學系所有提供存在主義的必修課,諮商系所對存在主義最多也就是點到為止。

我幾年前聽過多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推廣哲學教育的法國的哲學家Oscar Brenifier的演講,他也推廣對個人的哲學諮詢,在哲學諮商的場域,所使用的也已經不全然是存在主義取向的作法了。我自己非常喜歡哲學領域的閱讀與思考,也曾經想邀請國內推廣哲學教育的老師們來分享,但我想可能受眾甚少,這個念頭也就擱著了。

哲學在台灣是冷門學科,大眾多半認為它很沒用處,但哲學對人至少有兩個層面的重要性:❶邏輯論證的察驗能力;❷從古希臘時期慢慢成形的「人生三問」

  • ❶邏輯論證的察驗能力:哲學家應該是所有學問領域專家中最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這個能力,找到各種話術中的邏證漏洞的,如:邏輯滑坡、稻草人謬誤、循環論證,這些能力其實在現代生活最直觀的功用就是自保,幫助你在各種投資騙局中、人際操縱中有機會脫逃。英國、美國、芬蘭、法國、德國在義務教育中都有哲學課程,是個很好反思生涯、信念的時機,也是鍛鍊我們去思考「我怎麼思考」的機會,可惜台灣雖有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但還是非常小眾的。
  • ❷從古希臘時期慢慢成形的「人生三問」:「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這是哲學、神學都一直在探究關乎生命本質的問題。不少觀察家對現代人的思想淺碟化提出論點:或許由於生活緊湊造成無暇、有閒暇也想要溫柔體貼地對待自己好好享受難得的歲月靜好,幹嘛去碰這麼掙扎的靈魂拷問?科技飛騰造成自以為無所不能、網路遍地開花的資訊量及社群媒體的操弄,使我們的思考習慣淺嘗輒止,相當碎片化,不會常常在生活中去想這三個大問題,但三個問題,你不去找它,它也會默默地來找你,就算很偶爾,也可以默默問自己,你有準備要想嗎?你敢想嗎?你覺得需要想嗎?這三個問題背後的思考,代表著個人很深層的價值觀。

上面這個圖是經典的古希臘神話,由AI繪製的薛西弗斯 (Sisyphus) 的故事:西西弗斯因為多次欺騙諸神,被諸神施以嚴重的懲罰:靈魂被奪走後,並判處一項永無止境的勞役,要求得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當他即將將巨石推到山頂時,巨石就會滾落回山腳。如此周而復始,永無止境。這也是存在主義在20世紀的大家卡繆在二戰期間完成的鉅作《薛西弗斯的神話》最終章探討的隱喻:荒謬的現實人生與幸福意義的辯證,而存在主義看待憂鬱與焦慮的觀點也很特別,跟精神病理學、認知心理學是蠻不同的。今天這篇文章獻給我熱愛的哲學,淺嘗輒止地談幾個議題:

  • 1. 孕育存在主義的社會環境;
  • 2. 存在主義與基督神學、人本思潮的關係;
  • 3. 存在主義核心思想是什麼;
  • 4. 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適合什麼類型的個案;
  • 5. 現代社會是否還適合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
  • 6. 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與哲學諮商的異同比較
  •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洲社會,發生了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社會資產重分配及階級動盪,對人們的價值觀產生衝擊,以及這些社會變遷都為存在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 哲學思潮: 存在主義之前的哲學思潮,如德國哲學家尼采、叔本華對意志、理性主義的不同批評,對超越潛能及悲觀主義的不同傾向,為存在主義奠定了基礎。
  • 與基督神學的對話: 存在主義對基督教的上帝觀、救贖觀提出挑戰,也重新詮釋人的存在意義。但存在主義也有一些學者是有神論的信仰者,像齊克果 (Kierkegaard)、雅斯培 (Karl Theodor Jaspers)
  • 與人本思潮的區別: 雖然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都強調人的價值,但兩者在對人的本質、自由、責任的理解上存在差異。存在主義因為帶有對神學的反思,非常強調人有自由意志,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預設的角色,而是主動地創造自己的人生,但也必須承擔選擇所帶來的責任,不能將自己的選擇總歸咎於外在的因素,如社會、環境或命運。而更後來的人本思潮有更明顯的假設,認為人類本性是善良的,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不得不提的就是Carl Rogers和Abraham Maslow兩位大人物,但其實你知道嗎?所有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都讀過的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那個金字塔,其實是沒有被完整驗證過的,學者對於它沒有跨文化的研究、忽略個體差異性、甚至是過份僵化的層級都有批評過。(下圖取自wikipedia)
  • 存在先於本質: 人的主動性、絕對的自由意志、選擇和承擔責任。
  • 荒謬: 無法以純然理性思維解析的不理性世界、找不到意義的生活、人與世界只能有短暫的聯結,這三者產生了荒謬的本質。人可以選擇對抗、接受妥協、超越這種荒謬。
  • 情緒: 情緒是自由意志與荒謬交融的產物,無論是孤獨、焦慮、絕望都反映了我們對生命無常、意義缺失的恐懼。而人能做的,是去面對和處理這份情緒。
  • 存在性危機或面臨人生大變故的: 面臨存在性危機(如:死亡、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孤獨、缺乏歸屬感的人、難以從喪親中走出)的個案
  • 自我認同危機: 如: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缺乏自我認同的人、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產生懷疑,感到人生虛無的人
  • 人類所面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生命的意義、自由與責任、死亡的恐懼等,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反而,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這些問題可能變得更加突出。例如:
    • 科技與人際關係: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便利,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社交媒體成癮、人際關係疏遠等。存在主義取向治療也許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科技與人性的平衡。
    • 多元文化與身份認同: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人們可能會面臨身份認同的困惑。存在主義取向治療也許可以幫助人們探索自我,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
    • 全球化與焦慮: 全球化帶來了更多的競爭和不確定性,人們容易感到焦慮和無力。存在主義取向治療也許可以幫助人們面對這些挑戰,找到內心的平靜。
  • 但有些個人特質可能會妨礙存在主義取向心理治療的進展,如:❶不太想正視內心世界困擾的、❷不擅長分享個人主觀經驗、❸不喜歡在對話中聚焦在生命意義上的、❹不太明白自由意志與責任的雙重意義的
  • 哲學諮商有時候的情境,對旁觀者看起來稍微「有點火藥味」,因為哲學諮商會採用歸謬或典型的蘇格拉底式辯證法,很注重把哲學概念實踐在個人生活中,所以和一般心理治療有較高比例的傾聽、同理是不太一樣,在台灣,哲學諮商也不被定調為心理治療的分支,提供該類服務的也一定是受過足夠哲學訓練背景的專業人士,而不是心理師。

參考文獻:

Vos, J., Craig, M., & Cooper, M. (2015). Existential therapies: a meta-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83(1), 115.

van Deurzen, E., Craig, E., Längle, A., Schneider, K. J., Tantam, D., & du Plock, S. (2019). The Wiley World Handbook of Existential Therap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