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語》的實證

文:吳俊漢醫師

你在伴侶或婚姻關係中,get到對方的點嗎?這幾天看到一部三立的《婚內失戀》,大標題是「不是不相愛,是一直不被懂」的短片,其中女主角拍婚紗拍到一半中止了,在車上質疑男主角:「我只是覺得你永遠get不到我的點,我不知道我們到底適不適合」。這是我在婚姻治療中很常看到的劇本,也是每週健保門診會聽到的故事。想被懂,想要懂,都可以看做是深層的依附需求,這個需求會牽動你我的心緒,但兩個帶著不同經驗長大的人,要怎麼不落言詮地懂對方?或是不著痕跡、不失禮地問出來呢?於是乎很多的失焦就會產生,伴侶關係中很多的失落不滿由此產失,很多關係也就回不去了。

關係是不容易經營的,它需要用心力時間去澆灌守護,所以1992年由Gary Chapman牧師所寫的《愛之語》一書上市,馬上成為全球姻姻輔導界的熱門暢銷書,不過,作者的觀點,真的能被檢視嗎?近年來在老牌的婚姻家族治療期刊JMFT及一些別的刊物上,有登載某些團隊嘗試驗證此事,今天先挑兩篇來講。首先需了解《愛之語》的核心概念是什麼,作者認為人與人之間有5種主要的表達/接受愛的方式,尤其強度表達與接受的匹配,才能讓愛升溫:

  • 肯定話語
  • 服務行動
  • 優質時間
  • 接受禮物
  • 身體接觸

IMFT在2024年刊登了一篇由加州大學與科羅拉多大學合作的研究,找了696位受試者,包含了對關係滿意度高和不佳的樣本,發現:

  • 54%的受訪者並無明確的主要愛之語。而且,對大多數人而言,表現某種愛之語的偏好程度並未顯著高於其他愛之語型式
  • 有主要愛之語的參與者,其關係滿意度(平均值13.1)反而低於那些未顯示出明確主要愛之語的參與者(平均值15.1)*

*這跟《愛之語》作者Gary Chapman在書裡的觀點是相悖的。

  • 早前華沙大學也曾驗證這件事:「所有五種愛之語對感受到愛都很重要」、「過度強調單一的愛之語是多具影響力,其實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就算有主要的「愛之語」,它重要嗎?

承前,這是加州大學與科羅拉多大學合作的研究,這個圖是所有樣本分析的結果:

  • 主要「愛之語」的排名有差嗎?這邊的排名是受試者A自己喜好被對待的方式,當伴侶B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愛,A對該方式的滿意度在預測A的「關係滿意度」、「感到被愛」的影響力上,並無排名高低的顯著差異
  • 即使縮小到關係不滿意的伴侶群體中,前一點也依然成立,甚至連主要「愛之語」行為的滿意度與預測「關係滿意度」、「感到被愛」的影響力都變得更弱
  • 華沙大學另一個發現也蠻有趣的:「愛之語」匹配度與關係長度沒有顯著關聯,也就是伴侶不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調整「愛之語」去適應對方偏好。

那有比較重要的「愛之語」嗎?

如上圖,以「關係滿意度」、「感到被愛」這個結果回頭看,只有❶優質時間肯定話語是最強力的指標,而且仍然針對關係滿意度高和不佳的兩類群體皆一樣適用。

另外,在華沙大學的研究中,還去看了一個巧妙的因子,是「同理心」在幫助男女去嘗試表達對方喜歡的愛之語嗎?結論不是很容易解釋,但總體上來講並不算,而且作者們認為有效地表達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其實這也是Gottman Method婚姻治療的元素之一。*

*EFT的婚姻治療為什麼一開始不太做這件事?因為我們比較相信在不良的伴侶關係中,惡性循環裡的不安全依附會不停驅使人去扭曲誤譯伴侶的意圖,所以「學方法」在一開始是行不通的。

參考文獻:

Mostova, O., Stolarski, M., & Matthews, G. (2022). I love the way you love me: Responding to partner’s love language preferences boosts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heterosexual couples. PloS one17(6), e0269429.

Flicker, S. M., & Sancier‐Barbosa, F. (2025). Testing the predictions of Chapman’s five love languages theory: Does speaking a partner’s primary love language predict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51(1), e12747.

延伸閱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