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誠於中,形於外」
~~中國古代典籍《大學》
文:吳俊漢醫師
《大學》是中國古代儒家傳世的經典之一,其中這句「誠於中,形於外」原意是指內心修養於日常生活間,是顯露無遺的,演也演不來的。套用在育兒的情境上,也是如此。過去推荐過一本書《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我們也寫過很多對密集教養、正向教養的反思 (如:《育兒裡的內疚》、《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育兒壓力:來源、影響與抒解》、《「好爸媽」及親職情緒勞動》),主要都是要提醒家長,育兒不是演戲,您自己帶著什麼狀態什麼信念在對待孩子,孩子是有能力看得穿的,孩子未必需一個隨call隨到、無懈可擊的爸媽。

育兒真實感是什麼?
簡而言之,就是指身為父母,你在這個角色中感受到自己真正是誰,並且能夠真實地表達自我的一種體驗。它與你的❶核心價值觀、❷渴望、❸目標深度相關,會促發個人覺得自己的育兒行為是發自內心,而不是被迫或偽裝的。
這種真實感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與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著強烈的正向關聯。當父母在育兒中感到真實時,他們會覺得更了解自己,並且能以更符合自我做得到的方式來履行父母的職責。在以色列的團隊對貝都因人的媽媽們、以及楊百翰大學對北美白種人的家庭的兩項研究中,則又分別指出育兒真實感的兩個類似概念:
Ⓐ「真實內在指南針」(Authentic Inner Compass, AIC)是與育兒真實感密切相關的概念。指的是你清晰地知道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擁有你深切認同的價值觀、抱負和目標。擁有堅定的真實內在指南針,可以幫助人們在面對未來的規劃或突發狀況時,做出更令人滿意的決策。對媽媽們來說,這幫助她們能夠以非控制性的方式回應,在接受子女的不同意見時可以有自信並且不感到受威脅,而媽媽們的AIC是可以傳遞給青少年的,幫助孩子們展現更高的活力、自尊、意義感,以及更少的憂鬱,甚至能幫助他們形成身份認同並抵抗同儕間從事反社會行為的壓力。
Ⓑ「稱職的為父母之道」(Competent Fathering)也與育兒真實感相關。與以色列的研究專注在媽媽不同,楊百翰大學的研究更關注爸爸這個角色,它強調了:①父親參與(Father involvement)②父職認同(Paternal identity),這點尤其表現在對孩子需求的敏感度上③育兒滿意度(Parental satisfaction)以及④「傳承感」(generativity),即是把生命中不同發展階段關注的重心,從個人需求擴展到對下一代福祉及其成長環境的負責和養育。成為母親,有很多腦部及生理豐富的研究;成為父親,近年也有一些有趣的研究,有空再與大家分享。

爸爸媽媽的育兒真實感差異
在今年最近一期婚姻家庭研究的老牌期刊上,刊載了一篇由2012年美國全國社會學會議報告改寫而來的資料,證實除了北歐國家以外,其他跨5個文化圈共44個國家,性別角色都是趨近的,尤其在進入婚育之後,5個文化圈之間的性別角色更相似:
- 母親(女性)的傳統角色期待:主要照顧者、情感支持者、家務管理者、家庭內外的聯繫者
- 父親(男性)的傳統角色期待:經濟供給者、保護者、紀律執行者、榜樣
所以當育兒教養的風潮在變時,女性仍容易在母親這個角色中找到契合感,因為這與她們長期以來被社會的性別規範更加一致,進而帶來更高的育兒真實感。相比之下,男性與父親角色規範的契合度較低。可見由德州A&M大學做的研究,該研究納入美國各族裔,533位有9-19歲兒少的家長,如下圖有中文標示的第4列:

當我們把自1960年代開始的教養研究分類納進來看,就會看到更清楚的性別差異:
- 專制型教養 (Authoritarian Parenting):這種育兒方式的特點是嚴厲、少回應、高度控制,並將孩子排除在規則和懲罰的討論之外。
- 研究顯示,專制型教養對母親的育兒真實感有負面影響。這是因為這種嚴厲和支配性的行為,與女性應有的溫暖、不具支配性的社會規範相衝突。
- 放任型教養 (Permissive Parenting):這種育兒方式通常表現為高度的溫暖、支持和給予自主權,但對孩子的行為卻缺乏要求和控制。
- 研究顯示,放任型育兒對父親的育兒真實感有負面影響。這是因為這種缺乏控制、過於順從的行為可能與男性應避免表現出軟弱或屈服的社會規範相牴觸。
- 感信型教養 (Authoritative Parenting):這種育兒方式結合了堅定而民主的控制,以及足夠的溫暖、接納和適當的自主支持。
- 權威型育兒對母親和父親的育兒真實感都有正向影響。這種方式似乎不會直接與主流性別規範衝突,因為其溫暖和民主的特質符合女性的社群規範,而堅定的控制則符合男性被期望的果斷和避免軟弱的規範。威信型教養在西方文化中有相當長期的研究,普遍被認為是較理想的育兒模式。

育兒真實感對全家人的重要性
對父母身心健康的益處: 育兒真實感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核心要素。它能有效緩解育兒困難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例如,一項2021年對母親的研究就顯示,在育兒角色中擁有較高真實感的母親,即使在哺乳困難的情況下,其憂鬱症狀也能得到緩衝。這表明育兒真實感為父母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韌性。
對孩子發展的積極影響:
- 優化孩子成長:威信型育兒方式,因其與父母雙方的真實感都有正向關聯,被認為是促進孩子最佳發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提升父母的威信型育兒的能力及實踐,對孩子和父母的福祉都大有助益。
- 培養孩子的真實內在指南針:研究特別指出,母親堅定的「真實內在指南針」(AIC)是重要的育兒資源,它能促進青少年也發展出自己的AIC,進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擁有堅定AIC的父母,對自己的價值觀充滿信心,這讓他們在面對孩子提出異議時感到威脅較小。它是怎麼從母親傳遞到孩子身上的呢?
- 內在價值示範 (Inherent Value Demonstration, IVD):當父母在行為中真誠地展現他們所珍視的價值觀,並從中獲得意義和滿足感時,孩子會更願意內化這些價值觀。這會促進孩子真正感受到能夠引導自己,為他們形成堅定的內在指南針奠定基礎。針對貝都因人的研究顯示,母親的IVD與青少年的活力和較少的憂鬱症狀之間存在正向關聯,且這中間是透過青少年自身的AIC串聯起來的。
- 培養內在價值觀 (Fostering Inner Valuing, FIV):當孩子面臨困難抉擇時,父母會❶鼓勵他們仔細審視自己真正的價值觀、渴望和偏好、❷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的想法與父母或社會大眾不同,也是被允許和尊重的、❸對孩子最終能夠克服困惑的信任。這有助於青少年形成基於其真實價值觀的內在指南針。同樣地,母親的FIV與青少年的活力和較少的憂鬱症狀之間存在正向關聯,且這中間是透過青少年自身的AIC串聯起來的。
- Minimizing Conditional Regard, MCR:這是指避免父母根據孩子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或要求,來給予或收回愛、關注和肯定。舉例來說,像是父母盡量避免對孩子說:「如果你做了我希望你做的事,我就會更愛你、更關注你」或者「如果你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我就會減少對你的愛和關注」。避免使用這種操縱性回應對於孩子的自主發展至關重要。擁有堅定AIC的父母,因其內心的平靜,較不會有這類操縱性回應。研究發現,減少這類行為與青少年較少的憂鬱症狀相關聯。*
*這點我們在《以愛為名的傷害》中「愛的撤離」有講過,「愛的撤離」很容易變成家長與孩子間的相互操縱。
參考文獻:
Vess, M., & Maffly-Kipp, J. (2022).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authenticity in mothers and fathers. Sex Roles, 87(9), 487-497.
Cohen, R., Assor, A., Al‐Atawna‐Hoashle, H., Gueta, B. E., Steffgen, T., Otterpohl, N., … & Kanat‐Maymon, Y. (2024). Bedouin mothers’ sense of authentic inner compass as a parenting resource: Relations with autonomy‐supportive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well‐be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6(4), 696-709.
Bradford, K., & Hawkins, A. J. (2006). Learning competent father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marital intimacy and fathering.
Shu, X., Zhu, B., & Meagher, K. D. (2025). Classifying and mapping gender ideologies globally: Gender attitudes in 47 countries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7(2), 7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