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兒的心理健康

文:吳俊漢醫師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是美國作家Daniel Keyes知名的科幻文學創作,曾獲得1960年的雨果獎最佳短篇故事獎及1966年的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故事描繪一位智能不足的患者Charlie Gordon在接受一項實驗手術後,智力快速大幅地擴增,伴隨而來的卻也有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痛苦,因為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隨後他又再次像實驗鼠Algernon一樣經歷智力的急遽衰退,在他仍保留絕頂智力的時候,他在恐懼和絕望中,著急地研究實驗失敗的原因,並試圖尋找解決之道,然而最終,他又回到初始智能不足的狀態。

我們偶爾會遇上智力卓絕的兒少,可能有些人也聽過高智商者的社群:門薩 (Mensa)。智力超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

什麼樣叫「資優」

  • 資優兒童的普遍共性:超乎同儕的傑出天賦或潛力,這些能力可能體現在智力、創造力、社交/情感及感覺動作等不同領域。他們通常是學習速度快、知識面廣且好奇心強的孩子,其高階思維能力也相當超群。早期發展中就可以看見不凡之處:例如語言和閱讀進度異常快速。
  • 智力商數(IQ)標準: 在許多研究中,智力商數是定義資優的常用標準。一般將資優標準定為IQ≥130。

*今天文章不討論「雙重特殊需求學生」,也就是符合一項教育部規定的資賦優異 + 一項身心障礙。據教育部108年的統計,每100位資賦優異學生中鑑定同時有身心障礙的有1.34位;而每100位身心障礙學中鑑定同時有資賦優異的有0.4位。即使學界推估可能有到2-5%的雙重特殊需求學生,但比例還是甚小,今天就略過不表。

就學期間的精神健康困擾

普遍認為資優兒童更健康: 2020年發布的前瞻性社區對照研究,收納了192名資優兒童和1015名非資優兒童中,發現:

  • 心理健康症狀較少: 資優兒童在多個時間點(5歲、7歲和11歲)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困難症狀(如行為問題、過動/注意力不足、情緒症狀)明顯少於非資優兒童。
  • 臨床困難風險降低: 在11歲時,資優兒童出現臨床上心理健康困難的可能性降低了66%(資優兒童有2.9%落入臨床範圍,而非資優兒童為8.5%) 。
  • 特定症狀改善: 資優兒童在5歲、7歲和11歲時的行為問題、和過動/注意力不足症狀顯著較少。在11歲時,他們的情緒症狀也較低。
  • 睡眠問題無顯著差異: 該研究並未發現資優兒童的睡眠問題發生率高於同儕,這挑戰了以往一些認為資優兒童睡眠困難較多的假設。
  • 和2010、2016年發表的統合研究分析發現一致:資優兒童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較低,且沒有增加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焦慮的程度顯著低於非資優同儕、自殺意念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 智力與心理健康的負相關: 研究發現,隨著智力分數的增加,心理健康困難的症狀傾向於減少。如下圖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

  • 可能有的脆弱面:在2024年發布的土耳其的對照研究,如果以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常見的疾病發生率來看,無論是總體發生率,還是各種疾病的發生率,資優兒童與非資優兒童這兩個群體間是沒有任何差異的。但資優兒童的父母看是認為表達負面情緒的頻率顯著較高,兒少則自陳是韌性比非資優兒童略差。
  • 更多的不確定:仍然是在2018年發布的土耳其的對照研究,資優兒童會自陳更多的注意力不足和活潑好動,社交功能較低。此外,資優男孩被發現有更多的憂鬱症狀

太獨特的挑戰:學習面

資優兒童的獨特認知發展模式,可能讓他們在傳統的學校環境中面臨特定的挑戰,甚至產生一些困擾家長和老師的行為。

  • 對制式教育的缺乏興趣與干擾: 資優兒童通常學習能力快,理解力強,對於課堂上重複或步調緩慢的教學內容容易感到無聊。他們可能因為教材過於簡單、缺乏挑戰性而感到不投入,進而表現出分心、不專心或活潑好動的行為。這種「不專心」當然不是真正的注意力缺陷,而更可能與課程內容不匹配或其重複性、缺乏創造及挑戰有關,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感到乏味而尋求刺激或分散注意力。也因為這些行為更常在學校環境中表現出來,父母可能是無法觀察到這些問題的。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誤診風險: 資優兒童的某些行為特徵,如高活動量、快速思考和衝動性,可能與ADHD的症狀很相似。在缺乏對資優特質充分理解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可能被錯誤地診斷為ADHD,這種誤診情況在資優兒童中並不少見。建議在進行ADHD的鑑別診斷時,必須將資優特質納入考量,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 學業表現與潛在學習障礙: 儘管資優兒童擁有卓越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在學校的整體功能表現上,不一定會顯著優於非資優兒童。研究顯示,負面的家庭因素、共病學習障礙或ADHD等問題,都可能影響他們的學業成功。資優兒童的卓越認知能力甚至可能掩蓋潛在的學習障礙,使得這些問題未被及時發現和處理,進而影響其學業表現和學校生活。

太獨特的挑戰:人際面

不可否認地,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上學除了學習智識,也要學習人際互動,而資優兒童的同儕關係往往因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興趣,可能導致與同儕之間的隔閡,但也可能發展出健康的社交連結。

  • 潛在的困難:
    • 資優兒童可能會更社會化孤立,對同儕想法的敏感度較低,並且較難適應周圍環境和社會。這種「不同步發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即認知能力超前於情感和社交發展,可能加劇他們與同儕之間的社會衝突,導致與同儕的格格不入。
    • 2018年的土耳其的研究發現,資優兒童自我報告的社交功能較低,並且有更多的同儕關係問題,尤其在男孩中更為明顯。隨著智力水平的提高,有研究指出資優兒童可能與「正常」群體漸行漸遠,其優越性反而使其與環境產生疏離感。有部分資優兒少自陳有更多的悲傷和孤立感,以及更少的正面體驗和更多負面情緒,其中男孩更會隱藏這些主觀感受不讓家人知道。

儘管有一些煩惱,但資優兒童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優於或起碼不遜於他們的同儕。這些煩惱更像是成長過程中對獨特需求缺乏理解和支持不足的反映,而非資優身份本身帶來的病理性問題。因此,了解並正視這些潛在的挑戰,對於提供資優兒童恰當的支持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Cook, F., Hippmann, D., & Omerovic, E. (2020). The sleep and mental health of gifted childre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community cohort study. Gifted and Talented International35(1), 16-26.

Aykutlu, H. C., Dereli, F., Turan, B., Türk Kurtça, T., & Dursun, O. B. (2024). Gifted Children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s the Risk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68(3), 226-237.

Martin, L. T., Burns, R. M., & Schonlau, M. (2010). Mental disorders among gifted and nongifted youth: A selected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literature. Gifted Child Quarterly54(1), 31-41.

Eren, F., Çete, A. Ö., Avcil, S., & Baykara, B. (2018).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rchives of Neuropsychiatry55(2), 105.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