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大多數人對自己來說,也仍然是陌生人,隱藏了自己的身份,並要求其他陌生人隱藏自己的身份來愛我們。
~~南加大特教系教授Leo Buscaglia
聽朋友說最近很多講婚戀的網紅、Thread上,紛紛在教導女性要逃離「逃避退縮」依附傾向的伴侶,最好是連交往都不要開始。做為一個婚姻治療的提供者,我必須得說,「逃避退縮」這類的依附傾向,不論東西方歷年的調查,在人口中的佔比都是在上升的。所以如果把婚戀市場中的對象比喻為一個池子中的魚,當你把「逃避退縮」依附傾向的人視為拒絕往來戶,那你可以選擇的對象是越來越少的。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講這個現象,第一篇先講為什麼這類人在增加。

「逃避退縮」的人真正在變多
一項針對 1988 年至 2011 年間美國大學生樣本,總人數超過25000人的統合分析顯示,成人依附風格在20幾年間發生了顯著變化:
年份 | 1988 | 2011 |
安全型依附風格學生比例 (%) | 48.98 | 41.62 |
不安全依附風格學生總比例 (%) | 51.02 | 58.38 |
逃避退縮者的總比例 (%)* | 11.93 | 18.62 |
發展因素與基因影響
人最早期的生命經驗與天生氣質,共同為其日後的人際互動模式打下深刻的基礎。逃避傾向的種子,往往在生命之初就已埋下。
- 照護品質的決定性影響:
- 當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持續地對其親近、安撫的需求表現出不回應、拒絕、不耐煩或疏忽時,孩子會學到一種生存策略:為了避免被拒絕的痛苦,他們會「較少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壓抑對外尋求安慰的行為。
- 這種早期經驗會內化為一種「強迫性的自給自足」。孩子表現出的「獨立」,並非源於內在的安全感與力量,而是一種為了在不可靠的環境中保護自己而形成的防禦性適應。這種為了生存而習得的情感疏離,阻礙了他們發展出建立真實親密關係的能力。
- 不安全依附的代際傳遞:
- 逃避傾向存在著明顯的代際傳遞循環。那些自身在不安全依附環境中長大的父母,即使懷有善意,也可能因自身未解決的情感議題和受損的情緒調節能力,而難以對自己的孩子提供持續、敏感且協調的回應。
- 他們可能會無意中複製過去的照護模式,從而在下一代身上延續了不安全依附的脆弱性,形成一個世代相傳的惡性循環。
- 先天氣質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 人的先天遺傳與氣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指出:39%的逃避依附風格是可以由遺傳因素解釋,主要是催產素受體基因(OXTR)和血清素受體基因(5HT2A)的表現變異
- 天生具有害羞、行為抑制、或對負面情緒高度敏感等氣質的兒童,本身就更為脆弱。當這些孩子身處於一個缺乏敏感回應的照護環境時,其先天傾向會被放大,催化基因的變現,更容易發展出根深蒂固的逃避模式。這是一種典型的「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心理內在的防衛與惡性循環
早期「求助也不會有好回應」的脆弱性,會進一步透過內在的心理機制,固化為一套難以撼動的行為模式。這些機制雖然是為了自我保護,卻諷刺地成為了困住自己的牢籠。
- 應對策略的惡性循環:
- 逃避傾向的人,其核心應對方式——「逃避」,本身就是一種會「主動製造壓力」的策略。他們透過迴避問題來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種作法卻讓原本的問題(如財務、人際關係)不斷惡化與擴大,從而產生了更嚴重的長期壓力。這種「為了解決問題而採取的行動,反而製造出更多問題」的模式,形成了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困擾循環。
- 思想抑制的短期效益與長期代價:
- 逃避者是壓抑負面思想與情緒的專家。在低壓力下,他們能「成功地」將煩惱拋諸腦後,暫時感受不到痛苦。然而,這種看似高效的防衛方式,其代價是犧牲了真正與個人情緒親近的能力、與發展親密關係的機會。這種短期的成功,反而強化了他們在情感上孤立自己的策略,阻礙了長期的心理健康與深度連結的可能。
- 情緒處理的失能與扭曲的自我認知:
- 許多逃避者存在著根本性的情緒處理障礙,他們很難辨識、理解或表達自己的感受,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感覺」。神經科學研究更發現,他們大腦中掌管威脅偵測的杏仁核,在「預期」到社交挑戰時會過度反應,使其長期處於高度警覺狀態。這強化了他們內心深處「我是有缺陷的、不討人喜歡的」負面自我認知,形成一個「預期被拒絕→退縮→證實自己孤單→更加相信自己有缺陷」的自我預言。
上面三者組成了在親密關係的高難度挑戰,我們看看逃避退縮者會進行怎樣一系列的腦補:

後現代社會的文化變遷
後現代社會的結構與價值觀,在許多層面上,無意中助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讓逃避的傾向,在全球性的風潮中被美化了。
- 個人主義的興盛與養育模式的轉變:
- 強調「自給自足」、推崇「弱連結」的個人主義文化,與逃避依附的特質不謀而合。一個不需要依賴他人、情感內斂的人,常被稱讚為「堅強」、「成熟」、「有能力」。反之,公開表達情感需求、尋求安慰,則可能被貼上「軟弱」、「不成熟」、「黏人」的負面標籤。這個文化腳本為那些因恐懼而壓抑需求的人,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藉口,讓他們將自己的防衛行為,包裝成一種值得驕傲的獨立品格
- 這種文化價值觀也影響了養育方式,使得父母可能將孩子逃避行為(如獨自玩耍)錯誤解讀為健康的獨立性,從而無意中鼓勵了情感疏離的模式。
- 都市化下的矛盾:擁擠中的孤獨:
- 現代都市生活,雖然物理上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卻可能導致更深的心理孤立。為了應對擁擠環境中持續的感官刺激與人際壓力,人會學會關閉感官、與人保持距離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種「物理上靠近,心理上疏遠」的矛盾狀態,大規模地製造了孤獨感,而孤獨感又會加劇人對社交的恐懼與不信任,進一步強化其逃避行為。關於孤獨感的影響力,這幾年的醫學研究越來越多,也可參閱《你,孤獨嗎?》一文
- 數位連結的幻象與真實親密的侵蝕:
- 社交媒體與數位通訊提供了看似無窮的連結機會,但其互動往往是膚淺、去個人化的,創造出一種「連結的幻象」,我們用「點讚」、「留言」等低成本、低風險的互動,來替代需要投入時間、情感與脆弱性的真實交流。它為那些害怕真實接觸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但最終無法滿足情感需求的替代品。
- 科技對日常互動的干擾更會降低真實關係的品質與滿意度。長期下來,這種模式會削弱人們發展深度親密關係所需的社交與情感技能,同時,「現實的人際交往真麻煩」的信念更增強,使得逃避式的互動在社會中變得更加普遍。
- 「脆弱性羞恥」的社會壓力:
- 我們的文化中存在著強烈的「脆弱性羞恥」。展現脆弱、承認需求,常被視為一種失敗。這種現象在性別角色上尤為明顯:男性被教育要「有淚不輕彈」,表達情感需求被視為缺乏男子氣概;女性表達需求則可能被指責為「情緒化」、「太依賴」。這種社會性的懲罰機制,使得無論男女,在表達親密需求前都必須再三思量,最終往往選擇了更安全的沉默。關於表達脆弱為何對建立重要有深度的人際關係是重要的,請見《談論脆弱,接受脆弱》一文。
參考文獻:
Erkoreka, L., Zumarraga, M., Arrue, A., Zamalloa, M. I., Arnaiz, A., Olivas, O., … & Basterreche, N. (2021). Genetics of adult attachment: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11(9), 530.
Konrath, S. H., Chopik, W. J., Hsing, C. K., & O’Brien, E. (2014). Changes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i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4), 326-348.
Denny, B. T., Fan, J., Liu, X., Ochsner, K. N., Guerreri, S., Mayson, S. J., … & Koenigsberg, H. W. (2015). Elevated amygdala activity during reappraisal anticipation predicts anxiety in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72, 1-7.
Lin, J. H. (2015).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in Facebook use an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 national sample.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8(3), 17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