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那些資賦優異的人,他們不斷地贏,並被告知他們之所以能贏,是因為他們就是個『贏家』。這聽起來像是對孩子們說的好話,但最終,這句話也意味著當他們輸的時候,他們就成了『輸家』。」
~~神童出身的美國棋士Joshua Waitzkin
文:吳俊漢醫師
聰明兒少在發展過程中,通常在認知層面表現出超前性,例如更早達到發展里程碑、學習速度快、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能進行抽象思考並掌握更廣泛和深入的知識探索。然而,這種超前的認知能力卻不一定伴隨著同等(甚至可能相對落後)的情緒能力,這種現象昨天提過了,叫「不同步發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這表示他們可能在認知上能理解複雜的概念,但卻缺乏處理這些情緒的足夠資源和技巧。這種內在的不協調性可能導致他們在情緒管理上出現困難,當然也常常是父母親困擾的來源之一。

常見的情緒與行為特徵
- 高情緒敏敏感度與同理心的兩極表現:他們對周遭的情緒世界和他人感受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回應,有的則會極度貶低學習能力劣於他們的同儕。他們可能對貧困、戰爭、暴力等社會問題感到極度投入和擔憂,即使這些議題通常不影響同齡孩子。
- 情緒調節困難與對立行為:在面對挫折或無法預期的情況時,他們常表現出情緒爆發、難以處理挫折感和拒絕接受規範的傾向。
- 完美主義與焦慮:特別是當他們對自身表現抱持高期望時,完美主義可能導致焦慮症狀,甚至產生逃避學習和社交關係的行為。
- 社交挑戰:與同齡非聰明孩子相比,聰明兒少的高能力和不尋常興趣可能導致難以與同伴建立關係,感受孤立、不被理解或「與眾不同」。這種被他人「負面看待」或「污名化」的感知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社交互動和人際能力。
- 內化行為:有些聰明兒少會傾向於內化壓力與情緒,例如情緒封閉、低落情緒或悲傷。特別是聰明男孩,可能比聰明女孩表現出更高的憂鬱症狀。
- 類注意力不足之表現:有些聰明兒少可能會自我感知為注意力困難,這可能與課程內容不符或高創造力有關,也可能導致被誤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上圖是義大利的研究,找出44個資優兒童的家庭,可以看出來讓父母陳述孩子在不同資優程度和年齡組別下的社會情緒特徵時,❶壓力和挫折管理;❷同理心和敏感性是父母感到最明顯困擾的。而讓家長陳述具體頭痛的事項時:情緒管理、學習管理、行為管理都是最顯著讓父母為難的。**
家長可以做什麼(1):平時的情境
- 情緒上的開放與傾聽:家長可以提供孩子情感支持,並開放地傾聽他們的需求,以理解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有助於孩子在情緒上感到被理解和安全,因為親子關係的溫暖和積極情感有助於孩子對世界產生積極的看法,並期望人際關係是有益的。
- 鼓勵與培養孩子的興趣:家長應支持孩子探索和發展其特定興趣的活動和經驗。這不僅能促進其潛力發展,也能讓他們在非學術領域找到歸屬感。家長在才華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既是天賦的最初發現者,也是透過肯定自主性和獨立思考,並給予適當的情感親密和參與來促進和支持孩子發展的推動者。
- 促進社交發展: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活動,並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包括與兄弟姐妹和同儕的關係。儘管他們可能因興趣不同而面臨社交挑戰,但家長的支持能幫助他們發展所需的適應性行為和社交技能。
- 家庭凝聚力與彈性:2014南韓的研究顯示,高凝聚力(家庭成員間情感連結、支持和參與)和高彈性(家庭系統對壓力的應變能力)的家庭環境,能顯著促進聰明兒少的社會能力發展和心理健康。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能獲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於培養自主性並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在具體的教養上,並沒有什麼與一般兒少太多的不同:
- 威信型教養風格:這種風格結合了明確的行為期望、始終如一的規則執行與對孩子個人發展和自由的尊重,被認為最能促進孩子的積極社會發展。研究表明,這種教養方式有助於孩子看到世界的積極面,並期望人際關係是正向的回饋。
- 清晰的期望與界限:建立有效的規則和界限對於管理聰明兒少繁忙的日程和特有的挑戰性行為非常重要。文獻指出,聰明兒少家庭中的「僵化 (rigidity)」可能並無不好,反而可能幫助管理複雜的日程。
- 溝通與談判:家長應該採用開放式對話、詳細且一致的解釋,並在必要時進行談判。這有助於理解孩子的視角,並減少因情緒強度高而引起的情緒爆發和衝突。家長應避免一味遷就孩子以避免衝突,而是透過談判教導孩子健康的解決問題方式。*
- 問題解決能力:教導孩子問題解決技能,並鼓勵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積極應對*
家長可以做什麼(2):高張力的衝突情境
有時兒少會表現出情緒暴衝、挑釁,或炫耀聰明貶低父母的行為,這時父母往往不容易招架得住:

- 處理情緒而非僅行為:
- 情緒上的開放與傾聽:當孩子表現出挑釁或炫耀時,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並提供情感支持。嘗試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潛在情緒,而不是立即懲罰或壓制行為本身。例如,如果孩子因不被理解而憤怒,家長應幫助他們表達並管理憤怒情緒。
- 引導對話與詳細解釋:通過開放式對話和詳細的解釋,幫助孩子理解他們的行為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對於複雜或抽象的概念,可以使用書籍或具體案例來輔助解釋。*
- 指導社交技巧與同理心:
- 培養同理心:強調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觀點,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讓他們思考如何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
- 促進良好人際關係:鼓勵孩子參與團隊活動和多樣化的社交場合,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與不同背景和興趣的同伴互動。如果孩子感覺孤立,家長應特別鼓勵社交活動,並幫助孩子建立歸屬感。*
- 設定規則與界限:
- 清晰且一致的規則:建立清晰且一致的家庭規則和紀律,確保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以及行為的後果,這有助於提供結構和安全感。
- 談判而非退讓:面對孩子的高情緒強度時,家長應實施談判策略,而不是一味遷就以避免衝突。這能教導孩子健康的解決問題方式。
- 尋求專業支援:
- 應及早尋求專門處理聰明兒少議題的精神健康專家的協助。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獨特的潛能和情感特質。也可以避免非必要的誤診。
- 家長支援團體:參與兒少家長支持團體,與其他有類似經驗的家長交流,能減輕孤獨感和壓力,並獲得實用的應對策略。
*有許多家長會使用「事後對話」的方式來加強兒少對他人的同理能力,我會更建議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跟孩子重新演示各種人際衝突的情境,孩子演一遍自己,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面前演一遍孩子當時的表現,美國有一項在幼兒園及小學執行的輔導策略名為Rochester Resilience Project,也是透過這樣角色扮演、成人示範和現場指導,確實是可以大幅降低情緒行為問題的。
**這件事我實在是講再多都不夠:你可以看到西方社會至今也還是期待兒少有更多的自我管理,這是西方社會從古希臘時期就有的思想,亞里斯多德認為「德行是一種需要透過實踐和習慣養成的特質」、柏拉圖也說「理性自律理性應該駕馭激情和慾望」,啟蒙時代的哲學家洛克也說「父母的權威是必要的,因為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外部的權威來引導他們走上正軌」,這正是說明在西方的教養歷史中,長年一直都「有父母上對下的威信」存在,固然北歐國家最先實施放任式教養,美國近20年吹起正向教養,但實際上北歐的父母在必要時仍然會懲戒孩子,而台灣的正向教養實務操作相當悖離現實,父母把自己矮化為與兒少齊平做朋友的角色,而且當父母缺乏自信或沒有時間時,就放棄「高要求」的面向——即設定和維持界線的勇氣與責任,就完全扭曲了教養的精神,會導致孩子因缺乏結構而感到迷茫,或者是反向在遊戲規則裡操縱父母,請問:孩子經常看到挫敗管不動自己的父母,他/她的感受會是什麼?而台灣全盤西化的結果,一味吸收片面的美式教養風格,完全沒有考量到台灣主體是華人社會,我們是用中文在書寫表達溝通的民族,西方人稱帶著貶義稱呼東方社會是「集體主義」,但這裡頭的父母責任、孝道以及對孩子長期成功的期許,並不能全用「控制」去解釋 (各位可以看看很多台灣各領域出色的高等教育教授接受訪談時,他們是怎麼描繪自己兒時與父母相處的經驗,全都是有愛有管教,跟現在的「正向教養」絕對是很不同的)。總之,台灣在社會轉型的過程,教養風格起了很大的轉變,這不見得完全是有利無弊的,尤其父母應該視自身的精力微調教養的態度,而不是驟然畫風匹變,您自己也轉換不過來的。
延伸閱讀:
《不平等的童年: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參考文獻:
Eren, F., Çete, A. Ö., Avcil, S., & Baykara, B. (2018).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rchives of Neuropsychiatry, 55(2), 105.
Renati, R., Bonfiglio, N. S., Dilda, M., Mascia, M. L., & Penna, M. P. (2022). Gifted childr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ir parents: Talents, social-emotional challenge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rom preschool through middle school. Children, 10(1), 42.
Olszewski-Kubilius, P., Lee, S. Y., & Thomson, D. (2014).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if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58(3), 199-216.
Wyman, P. A., Cross, W., Hendricks Brown, C., Yu, Q., Tu, X., & Eberly, S. (2010). Intervention to strengthen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emerg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Proximal impact on schoo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8, 70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