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小三:手機怎麼影響伴侶關係

在現代生活中,幾乎是人人一台智慧型手機的狀態下,我們利用它聯繫親友、維繫社交關係,購物、爬文…做各樣的事情。然而,當手機在面對面互動中被過度使用,它就變成關係中的「電子小三」,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2010年過後就有團隊在研究這個被稱為「Phubbing」(手機冷落行為)的現象,意思是在與人面對面交流時,因為使用或查看手機而忽略對方。這個詞源自「phone」(電話)和「snubbing」(冷落)的組合。另一個可以通用的詞是「Technoference」(科技干擾),指科技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在伴侶互動或共同相處時間中造成的入侵或干擾。雖然手機有助於維繫遠距離關係或在壓力時提供支持,但當其存在方式不當時,也會讓伴侶們身處同一空間,心卻各有所屬,形成一種「在空間上同在,在思緒上分離」的狀態。這種「身在心不在」的互動,會嚴重影響對話品質,進而損害關係。

手機對伴侶關係的負面影響

手機冷落行為是極普遍現象,在美國,高達6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伴侶在閒暇時間每天至少一次使用手機造成干擾;約35%的受訪者表示伴侶在對話中拿起手機,33%則在用餐時有此行為。這些干擾行為很容易引發伴侶間的爭吵和不愉快。

從美國、歐洲、英國、士耳其等地做的研究,很清楚可以看到:當伴侶一方頻繁出現手機冷落行為時,另一方會感到對這段關係越來越不滿意,降低關係品質,也會影響整體的生活滿意度。這些發現,即使使用不同的關係滿意度評估工具,結果依然一致且穩固。而且這種行為日積月累引爆的程度是有累加效益的,也就是「越常出現手機冷落行為」–>「對關係不滿意的容忍力會越下降」

情感與心理上的衝擊「被冷落的一方」(phubbee)會產生強烈的被排斥感,感覺自己被忽略,甚至覺得自己「存在感很低」或不重要。這種被排斥感會影響人們對「歸屬感」、「自尊」、「有意義的存在」和「掌控感」這四種基本需求的滿足。當伴侶看手機時,被冷落者可能會覺得對方跟手機那頭的人更有興趣,或自己不值得被關注。 此外,這也會導致感知到的伴侶回應性降低(覺得伴侶不理解或不在乎自己)和親密感減少。這些負面感受進而引發一系列情緒反應,包括憤怒、煩躁和怨恨。在某些情況下,伴侶的手機使用甚至可能導致嫉妒感。長期下來,這些負面情緒和關係滿意度的降低,可能進一步與憂鬱症狀和整體生活滿意度下降有關。

上圖即為2014年賓州大學利用134位已婚或同居中,年約30歲的女性完成的評估,可以看得出來電子小三對關係的破壞力不容小覷。

人格特質 x 手機冷落行為

  • 神經質(Neuroticism)傾向高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手機冷落行為。他們情緒不穩定、難以適應社交環境,且可能更看重線上互動。這類人可能因難以控制衝動,或想透過手機來緩解負面情緒和尋求歸屬感而自動自發去使用手機。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傾向高的人:則較少出現手機冷落行為。他們通常有責任感、自律,能有效控制衝動並規劃時間。
  • 憂鬱或社交焦慮程度較高的人:也更容易在面對面互動時使用手機冷落他人。他們可能偏好線上交流,因為這能幫助他們避免現實社交中的不適感。

而被冷落者看到伴侶與手機你儂我儂時,常會有3種反應,依序是:

  • 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自己也拿起手機使用。 這種「以牙還牙」的行為背後可能有多重動機:包括報復(讓對方也嘗嘗被冷落的感覺)、尋求支持或尋求認同(轉向手機尋求其他來源的關注)。這當然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手機冷落行為在關係中持續存在。
  • 產生怨恨情緒
  • 感到好奇,想知道伴侶在看什麼

不言可喻,電子小三絕對會降低兩人間的關係滿意度,那看到伴侶跟手機在互動時,被冷落者腦中的小劇場在上演什麼呢?

上圖是荷蘭的團隊找了397位女性與110位男性,平均交往年限到達9年的受試者所發現的:

  • 最核心的感受是「被排斥感」:會覺得自己被忽略,即使與伴侶身處同一空間,卻感覺被排除在社交互動之外,彷彿變得「隱形」或「不存在」,這種伴侶人在心不在的畫面很衝擊,很容易腦補出「他/她對自己不感興趣」,「我不值得伴侶給我全部的注意力」這種感受,因為被排斥感會威脅到人類四種基本需求:歸屬感、自尊、有意義的存在感和控制感。
  • 再來是「感受到伴侶的回應減少」:研究發現,伴侶甚至不用瞧著手機或拿起來講,手機被握在手中或放在桌上,另一半對於對話的品質都會感知到沒多好,因此,這會對親密感、伴侶對自己的同理心和對話品質產生負面影響,腦補出「不再感覺自己被理解、被認可或被關心」的感受。
  • 跟著是「感到兩人間親密感減少」:親密感是在互動中通過自我表露和伴侶回應,來來回回而發展起來的。當伴侶被手機分散注意力時,這種深層次的互動會減少,導致親密感的下降。
  • 上面這三個主要的感受,就導致最終關係滿意度的下降。

如何減少「電子小三」的負面影響

要怎麼抵消電子小三的殺傷力呢?尤其在這個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感覺很困難對嗎?

同樣是荷蘭的團隊做的研究,結果最關鍵的作法還有點出人意料的:是「共享手機使用」!

  • 提高意識與設定界線:首先,伴侶雙方都應該意識到手機使用對關係的潛在影響。
    • 這不代表要完全禁用手機,而是要共同討論並明確彼此對手機使用的期望和界線。尤其是在那些期待彼此專注的場合,例如約會、重要的深度對話或親密時刻,應該主動將手機放下或靜音。即使是短暫、無意圖的干擾,也可能讓伴侶感到不滿。
  • 「共享手機使用」
    •  當你確實需要使用手機時,可以嘗試將伴侶「納入」你的手機活動中。
    • 這意味著告知伴侶你在做什麼、展示手機上的內容,甚至邀請他們一起參與。 例如,當你在看有趣的影片時,可以分享給伴侶一起看;當你需要查資料時,可以告訴伴侶你在查什麼。這樣做,手機就從干擾物變成了互動的一部分,能夠有效降低伴侶的被排斥感,並維護彼此之間的回應性和親密感。研究顯示,這種「共享手機使用」能顯著緩解手機冷落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有效地將手機從「問題製造者」轉變為「關係促進者」。
    • 這個「共享」,很重要的元素在「一起參與 + 有互動」,像是一起看某個影片,說說笑笑又有討論。

荷蘭的這個研究證實,「共享手機使用」這個作法,可以緩減電子小三的破壞力,在前一節講的「被排斥感」「感受到伴侶的回應減少」「感到兩人間親密感減少」「手機的使用衝突」都通通可以有顯著的緩衡。

其實電子小三不是只會破壞伴侶關係,友誼、職場人際以及親子關係通通都會受影響,所以怎麼有智慧地使用手機,是現代人很需要思考的議題。

參考文獻:

McDaniel, B. T., & Coyne, S. M. (2016). “Technoference”: The interference of technology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nd implications for women’s personal and rela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5(1), 85.

Beukeboom, C. J., & Pollmann, M. (2021). Partner phubbing: Why using your phone during interactions with your partner can be detrimental for your relationship.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24, 106932.

Sun, J., & Samp, J. A. (2022). ‘Phubbing is happening to you’: examining predictors and effects of phubbing behaviour in friendship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41(12), 2691-2704.

Thomas, T. T., Carnelley, K. B., & Hart, C. M. (2022). Phubb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retaliation: A daily diary stud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37, 107398.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