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先前在臉書有寫過《有可能做個有「鬆弛感」的媽媽嗎?》一文,裡面有提到這個,為什麼想提,因為治療過的伴侶就有幾對在這點上面爭吵不休的。
婚姻治療有很多治療觀點,會去特別著重這點的,可能是較早期的伴侶行為治療 (BCT) 或混合女性主義思維的治療模式 (女性主義並沒有一套獨立的婚姻治療方法,但有側重的點,會透過「意識提升」和「重新框架」的手法,對配偶進行「再教育」),而所有的實證幾無例外,都證明有強調家務分工AA制的治療,治療前後的痛苦感並沒有減輕,甚至有些研究發現治療一終止,有的伴侶也終止了關係。
這其中很大的癥結就在於,家務分工AA制的期待,基本上低估了人自私的一面,而且當聚焦在「公平」之上,配偶間的比較、委屈就會被放大,縱使達成表面的協議,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 vs. 覺得自己終於爭到權益的配偶,下場會怎麼樣當然可想而知,會磨耗彼此的感情基礎,會產生新的衝突與爭議,這時候,是不是要再制定新的協議去解決衝突?但「公平」是無法真正計算的,這時就變成相罵本,兩造繼續鬥下去。
AA制的賽局框架與理想

- 賽局的目標:是如何在配偶之間分配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
- 玩家: 丈夫和妻子。
- 策略: 為了簡化,假設雙方在家務分工上投入的努力程度可以選擇「合作」(投入較多努力)或「不合作」(投入較少努力)。
- 結果: 雙方採取不同策略組合產生的結果,例如:
- 雙方合作:家務完成,關係和諧(可能帶來較高的共同收益)。
- 一方合作,一方不合作:合作方承受更多負擔,可能產生不滿;不合作方享受成果但付出較少(不合作方收益高於合作方,但整體關係可能受損)。
- 雙方不合作:家務未完成,環境髒亂,衝突增加(可能帶來較低的共同收益,甚至負收益)。
- 收益: 玩家從不同結果中獲得的效益,可以代表個人付出的成本、獲得的輕鬆、關係的滿意度、公平感…的總合等。收益的評價會受到玩家的偏好、價值觀以及對他人行為的預期影響。
女性主義者嘗試推動意識提升和重新框架的目的,是試圖改變玩家(特別是妻子,但也希望影響丈夫)的「價值觀」與「對收益的認識」。
- 意識提升 (Consciousness-Raising): 讓妻子(可能也包括丈夫)意識到現有的不平等分工不是個人的失敗或選擇,而是父權體制下的結構性壓迫。這會改變妻子對「不公平」結果的「收益」認知——原本可能只是覺得累,現在會覺得是被剝削、是權力不對等。這會增加不公平狀態下妻子的「負收益」(痛苦、憤怒、被壓迫感)。
- 重新框架 (Reframing): 將家務從「妻子的責任」或「丈夫幫忙」重新定義為「雙方共同的責任」、「夥伴關係應有的付出」、「追求公平」。這試圖改變雙方對「合作」與「不合作」行為的「收益」認知。合作被賦予更高的價值(公平、責任、良好關係的基石),而不合作則被賦予更高的負面意義(自私、不負責、破壞關係)。
預期效果:理想情況下,透過改變收益結構,將賽局從一個可能傾向於不平等或低度合作的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即雙方在已知對方的策略下,都沒有單獨改變自己策略的動機,轉變為一個雙方都選擇「合作」的、互利互惠的納許均衡。例如,如果妻子意識到不合作帶來的痛苦或被壓迫感遠大於付出努力的辛苦,而丈夫也認為不合作會嚴重損害關係或公平形象,那麼雙方都有動機走向合作。
實際上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對家內勞務 (一般家務 + 育兒勞務) 的性別分工調查,像民調這種比較大樣本的普查,沒有例外,全部都是女性做的量 > 男性,無論是全職媽媽或是雙薪家庭都是如此,而且疫情後甚至兩性的勞務量差距在某些國家還擴大了。
事實上呢?
婚姻裡的家務分工可以看成是一個長期的重複博弈過程,夫妻雙方會不斷地互動、觀察對方的行為和反應,並根據這些資訊調整自己的策略(即家務付出的程度)。久而久之,雙方可能會找到一個均勢的點,在這個點上,任何一方再單方面改變自己的家務付出,都可能導致更差的結果(例如,更多的爭吵、對方的不滿、家庭混亂等),這就形成了一種納許均衡。然而納許均衡並不是因為雙方「付出相同」,而是因為各方的「策略」達到了一種相互制衡的穩定狀態。任何一方的單獨「改變策略」都會讓自己的情況變得更糟或至少不會更好,這有點像天文學上的拉格朗日點的概念,均衡,並不一定是跟雙方等距的,以現代社會普遍的分工型態來說,如果把「公平」的因素納進來,確實對男性可能是最佳解,對女性是不得不妥協的次佳解。
大概有幾個原因阻止了家務分工均等或讓夫妻感覺公平的:
- ①人有自私性以及改變根深蒂固行為模式的阻力,加上人類每個社會上本來就有性別樣本,伴侶可能長期以來習慣於特定的性別角色和家務分配方式,而不願做出改變,即使他們知道改變可能對關係有益。此外,就算婚姻諮商過程中治療師有鼓勵提高分工,人未必有充分的意願承諾或投入,導致不願意積極參與或實踐治療師的建議;
- ②另一個潛在的障礙是,夫妻關係中可能存在未解決的個人問題或過去的成長經驗,這些問題可能會阻礙他們在諮商中坦誠溝通或建立信任,進而影響到家務分工問題的解決
- ③另一個導致家務分工介入失敗的原因是,諮商可能僅僅關注具體的任務分配,而忽略了伴侶之間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和潛在的權力動態。如果諮商僅僅變成了一份家務清單的制定和分配,而沒有觸及到伴侶之間的情感連結、彼此的認可和支持,那麼即使家務在表面上實現了平均分配,夫妻關係的滿意度也沒有實質性的提升,此外,未能有效解決關係中潛在的權力不平衡問題,例如男性可能不願放棄其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或者女性可能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可能導致在家務分工方面的努力受挫
- 「心理負擔」(mental load)的概念也解釋了為何僅僅關注家務的重分配可能無法帶來滿意的結果:女性通常不僅承擔了更多的實際家務,還常常負責規劃、組織和監督這些任務,例如記住何時需要購買日用品、安排孩子的活動、以及協調家庭成員的時間表等。這種「心理負擔」往往是無形的,不被男性伴侶所見或重視。即使在表面上看起來家務已經平均分配的情況下,如果女性仍然承擔了大部分的「心理負擔」,她們仍然可能感到不公平和不滿意。因此,成功的家務分工介入不僅需要關注誰做了什麼,更要關注誰在思考和管理這些家務。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賽局理論的均衡是假定人有絕對理性的決策力,但現實生活不是,人做決策時有時憑情緒,有時靠直覺,而且人受自我中心及投資心態在影響著,所以就會發生下面這件事:

所以「意識提升」跟「重新框架」常常是無法成功的,因為治療師帶著提供了一個更理想合作狀態的願景,但挑戰來自己雙方既有的投資心態和自我中心導致的信任赤字和協調困難,那只會讓妻子更無法忍受現狀,若丈夫繼續缺乏改變的內在動機,這導致雙方停留在一個高衝突、低合作的賽局中,變成更大的裂痕。所以就變成下圖:

連女性主義者都承認的不足
即便女性主義從上個世紀60年代風起雲湧,也在北美、歐陸興起對學界的再教育,然而,女性主義真正在面對婚姻中的難題時,它們只能做到:
- 最激進的,主張廢除婚姻制度,探索愛慾的各種可能,如西蒙.波娃與沙特實踐的開放式關係
- 折衷的,承認厭男的思想其實只是誤將個別男性、具備特權的男性階級與一般男性混為一談,認為激進的女性主義立場對男性和女性都有害。而在婚姻治療中,它們會貫徹上面說的「意識提升」與「重新框架」,然而女性主義者始終無法提出一套如同Gottman Method、EFT獨立且經過大樣本檢視證明實證有效的方法,而且它們想對男性「再教育」的目標,屢屢遭到困難,不得不承認伴侶離開治療室回到家中,伴侶又在互動中共同地、通常是無意中,透過語言又反彈回性別刻板。治療室中即使伴侶口頭上支持平等,但生活中的話語行為卻還是在微妙地維持著傳統的性別二元觀念和不平等模式,而這些,都是女性主義者積極想消除的。
- 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治療觀點:總算表面上放棄「再教育專家」的形象,它們認為性別和權力並非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在日常互動和語言中不斷被建構和再協商。治療師主要做❶會協助伴侶去意識那些看似中立,實則維繫傳統性別模式的「微語言」和「微行為」。例如,妻子習慣性地承擔起提醒丈夫待辦事項的「家庭祕書」角色,即使丈夫口頭同意分擔,但行為上仍是被動的,治療師會引導雙方看見這種互動模式如何強化了不平等。❷賦權不僅針對女性,也鼓勵男性從僵化的男性角色中解放,尋求更真實的自我表達和親密關係。❶這點仍然遇到很多困難,因為它們抓的「微歧視」,更像是在為男性扣帽子,詳細可見參考文獻1當中有幾段治療對話。❷這點當然是跟EFT混合的治療手法。
下一篇我們會用3篇文獻,分別講講在英國、荷蘭、德國的家務分工 x 性別意識 x 性別 x 婚姻滿意度的研究,看完您就會更清楚,為什麼女性主義的治療觀點會遇到很大阻礙,因為不僅AA制實務上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更重要的是,女性主義者忽略了婚姻關係的本質與兩性的先天差異,過分強調去追尋表面的公平,就極可能挑起沒完沒了的對立。
參考文獻:
Sutherland, O., LaMarre, A., Rice, C., Hardt, L., & Le Couteur, A. (2017). New sexism in couple therapy: A discursive analysis. Family process, 56(3), 686-700.
Coltrane, S. (2000). Research on household labor: Modeling and measuring 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routine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4), 1208-1233.
Vatcher, C. A., & Bogo, M. (2001). The feminist/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practice mode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couple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7(1), 69-83.
Bagshaw, J. L. (2019). The feminist handbook: Practical tools to resist sexism and dismantle the patriarchy.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