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尼特族是指「未就學也未就業、也沒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在各國的定義略有不同,但一般是從統計30歲以下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失業率去推算,像我國是以15-29歲的民間人口減同年齡層的在學人口、就業人口估計,據中國時報在2023年7月的報導:

報導提到我國30年來尼特族的下降,主因是廣設大學、役期縮短以及少子化造成的,而最後有省思這個看來美好的數字潛藏的危機是「廣設大學居功厥偉,然而若大學教育只有量的擴充,沒有質的提升,有什麼意義?充其量只是讓校園成為尼特族的逃城,待其離開校園,終究要現出原形,難以在職涯裡有出色表現,這正是數字的迷思」。
其實拒學、繭居族或尼特族之間是有一些牽連的,而它們都代表著勞動人口浪費、社會治安的波動,這是一定得正視的。最近門診再次陸續出現一波類似的青少年與早期成年,特地寫一篇文章討論這個現象。
NEET 族群的好發族群
NEET 族群並非單一的同質群體,而是包含多種不同背景和處境的年輕人。以下是一些 NEET 族群的好發族群:
- 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年輕人: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父母教育程度較低、或父母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年輕人,更有可能成為 NEET。這些年輕人可能缺乏資源來繼續升學或接受職業培訓,也可能缺乏社會網絡來幫助他們找到工作。
- 教育程度較低的年輕人:未能完成高中學業或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進入勞動市場的機會較少,也更容易成為 NEET。缺乏教育資歷可能會限制他們的就業選擇,使他們難以找到穩定且有發展性的工作。
- 居住在經濟弱勢地區的年輕人:居住在鄉村地區或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的年輕人,可能面臨就業機會有限的問題,也可能缺乏足夠的教育和培訓資源。這些地區的年輕人可能因為缺乏機會而感到沮喪,最終成為。 (我想這是非常現實的,政府很需要正視這個問題,在《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一書中也提到,菁英階級怎麼使用灰色地帶轉移資產,加劇財富不平等,而鄰國日本為了盡力消弭過度都市化,從地方創生到曾試圖給予國民移居到東京首都圈以外地區補助,都可以過看到過度都市化與階級化對貧富差距的影響,台灣目前代表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正在擴大,而城鄉的發展也越來越懸殊,可參看中央社報導以我們宜蘭的就業市場來說就非常清楚,宜蘭的勞動市場起薪普遍低雙北5000-10000,這其實是世代的不公與資源分配的不義,對年輕人的發展是很大的打擊)
- 女性:在某些社會文化背景下,女性可能因為家庭責任(例如照顧子女或年邁的家人)而難以兼顧工作或教育,因此更容易成為 NEET。研究指出,有孩子的女性,特別是低教育程度的女性,更容易長期處於 NEET 狀態。像墨西哥的NEET研究,裡面就納入了一大群早婚的家庭主婦,也同時區分了不是家庭主婦的 NEET,這在一般的想像裡有點怪異,家庭主婦怎麼可以算 NEET,但這個研究其實也表明其他西方社會的相關研究中,似乎沒有去排除或為 NEET做更好的界定。*
- 有心理健康困擾的年輕人:研究發現,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問題或有自殺傾向的年輕人,更有可能成為 NEET。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使他們難以融入社會。像英國的研究就指出:12 歲時的孤獨感與年輕時較低的就業能力和社會地位及成為 NEET 有關。
- 經歷過失業的年輕人: 經歷過失業的年輕人,可能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感到沮喪,最終選擇放棄求職,成為 NEET。
*不同國家的家庭主婦 NEET 也有不同樣貌:墨西哥的家庭主婦通常沒有物質濫用,心理健康也比較好。而在義大利,家庭主婦更常自述認定自己是失業狀態,同時部分會反應出她們對於重返職場工作的渴望。
NEET 族群的身心健康問題
NEET 狀態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上的困境,它還會對年輕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研究顯示,NEET 族群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 心理健康問題:NEET 族群更容易出現憂鬱症、焦慮症、自卑感、無助感和絕望感等心理健康問題。長期處於 NEET 狀態會損害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使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和不安。
- 物質濫用問題:為了逃避現實或減輕心理上的痛苦,NEET 族群更容易出現物質濫用(例如使用非法藥物、酗酒)的問題。物質濫用不僅會損害他們的身體健康,也會加劇他們在社會上的孤立感。
- 自殺傾向:研究顯示,NEET 族群的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的風險較高。長期處於 NEET 狀態會使他們感到生活毫無意義,進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 孤獨感和社交退縮:由於缺乏工作或學習的機會,NEET 族群更容易感到孤單和被社會隔離。缺乏社交互動和社會支持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退縮,形成惡性循環
- 缺乏目標和動機:NEET 族群可能因為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動機,而難以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這種缺乏目標感會使他們感到迷失,難以做出積極的改變
- 自卑感:無法在社會上取得成就或貢獻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是失敗者。這種自卑感可能會阻礙他們重新投入社會的意願

孤獨感與社交退縮的惡性循環
研究發現,孤獨感和社交退縮在 NEET 族群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加劇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問題和社會隔離:
- 社交退縮導致孤獨感:缺乏工作或學習機會使得 NEET 族群難以接觸到新的社交圈子,導致他們逐漸與社會脫節。社交退縮會使他們感到越來越孤單,缺乏歸屬感和支持。
- 孤獨感加劇社交退縮:孤獨感會使他們感到沮喪、焦慮和自卑,進而更加不願意與人互動。這種惡性循環會使他們陷入更深的社會隔離,難以擺脫 NEET 狀態
- 惡性循環的影響:孤獨感和社交退縮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使他們更容易出現憂鬱症、焦慮症和物質濫用問題。這些問題又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社會隔離,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 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長期處於這種惡性循環會使他們更難重返社會,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經濟都造成負面影響。
NEET 族群對家庭和社會的衝擊
NEET 族群不僅對個人造成影響,也對家庭和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衝擊:
- 家庭負擔加重:NEET 族群無法經濟獨立,需要依靠家庭支持,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長期下來,這可能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甚至產生家庭衝突
- 社會成本增加:大量的 NEET 族群會減少勞動力,降低生產力,並增加社會福利支出。此外,NEET 族群可能更容易出現犯罪行為,增加社會安全問題,這些都會加重社會的經濟負擔
- 社會不平等加劇:NEET 現象可能會導致社會階級之間的差距擴大。如果 NEET 族群無法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社會不平等將會更加嚴重
- 社會凝聚力降低:大量的 NEET 族群可能會導致社會凝聚力下降,因為他們可能對社會制度失去信任和認同感。這可能會導致社會分裂,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 未來世代的影響:如果 NEET 族群無法獲得充分的發展機會,他們的孩子也可能面臨類似的困境,形成世代貧窮的循環
家長或政府可以提供的協助
為了幫助 NEET 族群重返社會,家長和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協助:
- 早期介入:在年輕人還在學齡階段時,就應該及早發現有潛在 NEET 風險的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學業輔導和職業規劃等支持,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培養就業能力 (這也是我在門診會一直鼓勵孩子的,無論你是技職類專長還是讀書天賦高,都要認清事實,社會是有競爭的,你的天命應該就是要去設定目標去探索及落實,可以用時間管理工具或商管工具來為自己設定目標,而且要放大視野認識這個就業環境,網路不應是只拿來放鬆娛樂的)
- 提供多元的教育和培訓機會:除了傳統的學術教育之外,政府應該提供更多元化的職業培訓和技能發展課程,以滿足不同年輕人的需求。這些課程應該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使年輕人能夠學習到實用的技能,提高就業能力
- 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應該積極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政府可以通過提供企業稅收優惠、支持創業和創造新的產業等方式,來促進就業增長
-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政府應該提供可近性高、負擔得起的心理健康服務,幫助 NEET 族群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此外,政府也應該加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宣導,消除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歧視,鼓勵 NEET 族群尋求專業協助
- 提供社會支持網絡:政府應該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提供 NEET 族群必要的經濟援助、住房支持和社會服務,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的困難,重新融入社會
- 提供職涯諮詢和輔導:政府和學校應該提供職涯諮詢和輔導服務,幫助 NEET 族群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制定職業規劃,並提供求職技巧和資源。
- 鼓勵社會參與:政府和社會應該鼓勵 NEET 族群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社交圈子,建立社會連結。這有助於他們擺脫孤獨感,重拾自信心,重新融入社會
- 家庭支持:家長應該給予 NEET 子女關愛、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此外,家長也應該積極與 NEET 子女溝通,了解他們的困境,並尋求專業協助
- 加強跨部門合作:政府應該加強教育、就業、社會福利和心理健康等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為 NEET 族群提供整合性的服務*
像加拿大政府就有提供整合就業服務,從職涯興趣和長期職涯目標、時間管理、履歷撰寫、面試技巧都有協助 NEET 族群,順便工商廣告一下,我們診所的職業策略規畫也是很完整地包含上面每個環節,面試的角色扮演也有。有興趣的可預約諮詢或直接私訊臉書粉專。

追蹤:NEET 族群的後續發展
研究發現,NEET 狀態的持續時間對年輕人的後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 短期 NEET (指 NEET 時長 3-11 個月的人):如果 NEET 狀態持續時間較短,年輕人通常可以通過接受培訓、找到工作或重新回到學校等方式,重新融入社會
- 長期 NEET (指 NEET 時長至少 12 個月以上的人):如果 NEET 狀態持續時間較長,年輕人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隔離和經濟困境,重返社會的難度也較大,在義大利的研究中,因研究期間義大利的青年失業率有段時間頗高,就發現超過 40% 的義大利年輕人在4年內至少有 13 個月處於 NEET 狀態,其中更有超過10% 的人幾乎持續4年觀察期都是在 NEET狀態,研究中發現超過 37個月以上的 NEET預後最差,長期處於失業、缺乏教育或訓練的狀態,且難以離開這種困境。
- NEET 狀態的轉變:研究指出,一些 NEET 族群可能會在不同階段進出 NEET 狀態。例如,一些年輕人可能會先就業一段時間,然後因為失業或心理健康問題而再次成為 NEET
- 持續 NEET 的風險: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較低、居住在經濟弱勢地區、或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年輕人,更有可能長期處於 NEET 狀態,並且難以擺脫困境
我自己不是宜蘭人,來宜蘭也要10年了,從在區域醫院服務就常常很唏噓,迷惘的青少年、糊塗混亂的婚戀關係…等等,一開始起心動念開業,就鎖定幾個宜蘭很難得到的服務,自己去學習這些專長取得認證,也實地服務了一年多,再次感謝願意給予肯定上門接受職業策略規畫的青少、早期成年,也提醒如果家有 NEET 這樣的孩子,爸媽心裡擔心害怕是少不了的,但請不要也陪孩子停在原地,NEET時間長了,很多都是有去無回的。
參考文獻:
Bryan, B. T., Thompson, K. N., Goldman-Mellor, S., Moffitt, T. E., Odgers, C. L., So, S. L. S., … & Arseneault, L. (2024). 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onelines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ng adul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45, 116697.
Contini, D., Filandri, M., & Pacelli, L. (2019). Persistency in the NEET stat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22(7), 959-980.
Gutiérrez-García, R. A., Benjet, C., Borges, G., Méndez Ríos, E., & Medina-Mora, M. E. (2018). Emerging adults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mental health and reasons for being NEET. BMC public health, 18, 1-11.
Quinlan-Davidson, M., Dixon, M., Chinnery, G., Hawke, L. D., Iyer, S., Moxness, K., … & Henderson, J. L. (2024). Youth not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of service preferences in Canada. BMC Public Health, 24(1), 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