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媽」及親職情緒勞動

文:吳俊漢醫師

我們寫過很多文章,分享親職教養的文章,也多次強調家庭應視內外在資源充沛的程度,調節自己給予孩童的教養方式,會這樣去思考,主要是幾個關鍵:

  • 爸媽上班時是勞工,而回家還在繼續做勞工,人不是機器,會犯錯也無法高品質無歇止地運作
  • 現代社會對「好爸媽」的期待很嚴苛,這從政府不斷強制父母拜倒在正向教養下看得很明顯
  • 現代人很喜歡講「人際界線」,說有「好的界線才有好的溝通」,那爸媽跟孩子間沒有界線嗎?
  • 台灣社會的低薪是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始終沒有突破,而生育環境不友善更是講了十幾年。以至於遠見雜誌15年前做的調查看到的不婚育圖像,到2022年中研院的調查,沒太多變動,至今仍在擴大。

我想先以第4點起頭,檢視一下國家的勞動力人口到底享受什麼樣的薪資待遇,來看看台灣的已婚有孩家庭,面對維持家庭運轉的經濟壓力到底有多大。下圖截自關鍵評論網專題報導《薪資佔GDP比率不斷下降:用先進國家標準,台灣人有一半屬於「低薪勞工」》,在這種狀況下,台灣有許多父母親是在蠟燭兩頭燒的狀況下育兒的:

所以在當今的台灣社會,還沒成為爸媽的,很多因為覺得自己夠窮了,養不起,對婚育卻步;成為爸媽的,因為「好爸媽」的枷鎖,讓爸媽在家及帶孩子出門時,往往要被迫演出某種社會期待,一天天的耗損下來,也對同世代的人傳遞出「生養是一個好沉重的負擔」的形象。今年劍橋大學出了一本由比利時魯汶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3位學者合編的《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情緒調節及教養),探討很多現象,今天就主要援引本書的內容,講三個主題:各文化圈的「好爸媽」形象、為此付出的情緒勞動代價、還有怎麼解套。

說來諷刺,活躍於20世紀中葉的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曾一直強調育兒現場需要「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然後過了幾個世代,而且現在還在一個強調 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性、平等與包容」) 的氣氛下,國家怎麼會想灌輸單一的教養價值給當今的父母?事實上就只論廣義的歐美國家,各國都有不同的教養主流,絕非每個國家都在玩正向教養,若是全世界一起看,那就更多元。

西方文化

  • 美國:強調孩子的自尊感、學業成就和自主性。美國父母也重視親子間的情感親密,但相較於歐洲父母,他們更常將自尊感和學業成就視為重點。
  • 荷蘭:強調規律的作息、充足的休息和整潔 (3R: Rust, Regelmaat, Reinheid)。荷蘭母親認為,規律的生活對孩子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並且更傾向於考慮自身和家庭其他成員的需求,而非完全以孩子為中心。
  • 法國:強調喚醒孩童的感官經驗、鼓勵他們探索世界,並讓孩子從小理解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需要學會耐心、自娛自樂,不期待頻繁的讚美。法式育兒不特別關注刺激孩子的學業技能。
  • 義大利:強調情感親密,特別是在家庭內部。義大利父母傾向於順應嬰兒天生的睡眠和餵養時間表,而不是強加任何規則,他們認為「嬰兒會學會自我調節」。

非洲文化

  • 傳統非洲社會:強調訓練及強化母親的角色,母親與孩子間的溝通往往圍繞著整個家庭生計的任務打轉。
  • 波札那:傳統的育兒模式涉及整個大家庭和社區,外祖母在照顧女兒和孫子女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隨著經濟變遷,年輕女性移居城市工作,使得城市核心家庭變得孤立,祖母也面臨更大的照顧負擔。

亞洲文化

  • 東亞文化訓練及強化母親母親或父親的角色,重視孩子的學業成就。韓國母親會積極展示新事物來幫助和鼓勵孩子的大腦發展,並從小讓孩子接觸音樂和故事。整體而言,亞洲文化區的父母強調家庭和責任感,並且會關注孩子的學業成就
  • 華人文化:部分華人母親將孩子的學業成就視為自身價值的體現,「我的孩子是我的成績單」。她們可能更常使用控制行為,以確保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同時在要求孩子時也更強調失敗、不夠好,而非成功的經驗。

現代社會普遍期望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展現正向情緒,並控制負面情緒。這項期待在西方文化中尤為明顯,理想的父母應該表現出愛心和耐心。這種社會壓力導致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付出巨量的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

  • 展現積極情緒:父母可能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積極的情緒,即使自己感到疲憊或煩躁。
  • 要壓抑負面情緒:父母可能需要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展現憤怒、悲傷或沮喪。
  • 為了孩子而調整情緒:父母可能需要根據孩子的情緒狀態,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例如,當孩子感到害怕時,父母需要表現出安慰和安全感
  • 隱藏真實感受:父母可能需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以符合社會對「好父母」的期望。這種情緒的壓抑可能會導致父母感到疲憊、沮喪,甚至產生倦怠感

在這麼沉重的社會期待下,父母可能進入兩種「演戲」模式:

  • 表面演出 (Surface Acting):父母假裝表現出符合社會期待的情緒,但內心並未真正感受到必要性。這種表面演出可能會消耗父母的心理資源及韌性,導致親職倦怠。
  • 深層演出 (Deep Acting):父母試圖改變自己內心的感受,使之與需要表現出來的情緒一致。深層演出雖然比較能帶來正面的效果,但也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調節、耐受自己的情緒,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透過認知重新評價 (cognitive reapprisal) 的方法來改變想法,來改變感覺及情緒。

長期情緒勞動會對父母造成的身心健康影響:

  • 心理耗竭:不斷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導致心理資源及韌性的耗竭,產生疲憊、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
  • 情緒失調:長期的情緒壓抑可能導致父母的情緒表達變得僵化,難以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
  • 倦怠感:當父母感到自己必須不斷隱藏真實感受,並符合社會期望時,可能產生倦怠感,甚至對親職角色感到厭倦。而這種倦怠,是可能變成忽視或虐待的。
  • 影響親子關係:當父母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可能會影響親子關係的親密程度和信任感

之前在《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教養的鷹架:紀律》提到Gottman怎麼應對孩子時,側重的是管教因應與規範,您可以回頭去看Gottman的例子,裡面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真實地表達情緒,爸媽是人,不是鐵人不是完人,會犯錯、不完美、也會崩潰,孩子也是這樣,只有恰當且真實地表達情緒,親子間的內耗才會停下來:

真實表達情緒的重要性

  • 情緒連結:當父母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實情感,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結。
  • 情緒教育:父母可以透過真實表達情緒,讓孩子學習辨識、理解和表達各種情緒。
  • 情緒調節示範:父母可以示範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例如當感到疲累或生氣時,可以清楚地表達出來,而不是隱藏或爆發。

適當表達情緒的方式

  • 情緒標籤 (Labeling):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並說出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例如,當孩子感到生氣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
  • 情緒同理 (Empathy):父母應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否定或壓抑。例如,當孩子感到傷心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很難過,這沒關係」。
  • 情緒引導 (Emotion Coaching):父母應引導孩子處理情緒,而不是直接解決問題。例如,當孩子感到挫折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幫他解決。*

*請注意這跟我們一直強調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危險,有什麼不同?不同在於,正向教養更像是情緒的單行道,爸媽要背負孩童情緒的重擔,而這裡強調的是雙向,爸媽可以不用怕去向孩子吐露自己的情緒,也是Gottman在書中講的,父母的覺察 (awareness)、接受 (acceptance) 和協助 (assistance) 對於孩子負面情緒、自己的負面感受,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參考文獻:

Harkness, S., Super, C. M., Blom, M. J., Moscardino, U., Bonichini, S., Rios, M., … & Zylicz, O. (2023). Culture and the Challenges of Being a Good Parent.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189.

Lin, G. X., & Szczygieł, D. (2023). Emotional Labor in Parent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244.

Cohodes, E. M., & Gee, D. G. (2023). Parental Assistance with Children’s Extrinsic Emotion Regulation across Development.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149.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