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前幾天在一些家長群組,看到有家長貼孩童的魏氏智力量表結果,焦急地詢問還有沒有救?下方出現了其他家長的留言:「快去找OO (某種職類的治療師),會提高的」。
「智力是否可以透過訓練得到提昇」其實是科學界長年辯駁的戰場之一,我們今天會援引一些文獻,其中兩篇都有近1000次的引用記錄,可見這討論多踴躍。

全文短影片摘要: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5Hih4a4EN/
智力到底在測什麼?
智力很大程度是反映一個人聰明與否,但絕對不是只有這層的意義在的,一份完整的智力量表,可以精確地了解兒童的整體及分項認知能力,甚至可以對應各學科學習的優劣勢跟預期的學習成效,也可以對個別學習計畫提出參考價值。以下先說明最常用的魏氏智力量表 (WISC-V) 的分項與意涵:
語文理解指數 (VCI):
- 意涵: 測量人運用語言來表達和理解概念的能力。
- 對應學科: 語文、閱讀、寫作
- 相關能力: 聽覺理解、語彙、概念形成、邏輯推理
視覺空間指數 (VSI):
- 意涵: 測量人在視覺空間中分析、合成、轉換視覺訊息的能力。
- 對應學科: 數學、科學、藝術
- 相關能力: 視知覺、空間推理、視覺-運動協調
流體推理指數 (FRI):*
- 意涵: 測量人運用邏輯推理解決新穎問題的能力,不太受既有知識的影響。
- 對應學科: 數學、科學、邏輯推理
- 相關能力: 抽象思考、歸納推理、演繹推理
下文會不斷出現「流體智力」,流體推理指數是一種衡量流體智力的指標,但兩者之間指涉的範圍有些許不同。
工作記憶指數 (WMI):
- 意涵: 測量人在短時間內儲存和操作資訊的能力。
- 對應學科: 數學、科學、閱讀
- 相關能力: 注意力、記憶力、心算能力、閱讀理解
處理速度指數 (PSI):
- 意涵: 測量人快速、準確地視覺搜尋和辨識圖形的能力。
- 對應學科: 數學、科學
- 相關能力: 視知覺速度、視覺搜尋、反應時間
所謂的「訓練」
最常被心理學實驗室用來檢視智力能否被訓練的一項實驗任務,叫做N-back task,訓練過程大致如下,可點擊圖片看整個過程:

這類快速記憶某樣東西在哪裡的能力,在研究中一般稱之為「工作記憶」,是指短期儲存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它需要整合注意力和推理等高階認知能力,像學齡前孩童常玩的記憶類桌遊、左右對照圖片不同處,都會用上這個能力,而這也是智力量表中會施測的其中一類能力。
有種很普遍的假說認為:如果根據受試者不斷變化的表現水準,透過N-back task增加和減少N的量次來靈活地調整任務難度,讓受試者的工作記憶系統始終處於極限狀態,從而刺激工作記憶功能的提升,進而可能轉化為更普遍的改善,例如流體智力。這是因為流體智力的一個核心過程是工作記憶,任何試圖推理新情況的行為都需要在不錯的工作記憶下,同時組織各類資訊以完成抽象思考及推理能力。
那上面這個假說成立嗎?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有效,稍微說明一下原因:
- 訓練的持續時間和強度: 像 Jaeggi等人在2008年 的研究發現,接受 19 次 N-back 訓練的受試者比接受 8 次訓練的受試者在流體智力量表中表現出更大的進步。而且大多數N-back 訓練都在看對流體智力的短期影響,拉長訓練時間有沒有益處還缺乏足夠的證據。
- 受試者的年齡和認知能力: 年齡較小或認知能力較低的受試者可能更容易從訓練中受益。有可能是透過提高「抑制衝動」的能力,來提高流體智力。
- 訓練任務的類型: 不同的工作記憶訓練任務可能對流體智力有不同的影響。
- 安慰劑效應: 一些研究發現,即使是接受安慰劑訓練的受試者,他們的流體智力也會有所提高,這表明訓練效果可能部分歸因於受試者的期望和動機。
- 另一種的安慰劑效應:一些受試者在接受 N-BACK 訓練後,主觀上感覺到認知能力有所提升,但這些主觀感受並沒有得到客觀數據的證實。
- 成果不能類推到所有能力上:Redick 等人在2012年的研究,使用如上圖的雙重 N-back 訓練,在訓練前、訓練10次、訓練20次後都再評估,結果表明,即使受試者在訓練任務中表現出進步,這種進步也未必能轉移到包括流體智力在內的其他認知能力上。 此外,研究也沒有發現訓練量次越多,智力量表就越可能有顯著的進步。
所以結論非常簡單,即便是像 N-back 訓練這樣被檢視過最久最多次的實驗任務,都無法證實有一致提昇智力的效益。
那家長們可能會有一個小困惑,為什麼有些孩子逐年接受早期療育評估,智力量表的得分看起來有上升呢?
我們以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自閉症、視動協調較差的幼兒,接受療育後WISC V分數看起來提高來說明,療育確實可能直接提高語言理解/表達、社會溝通、認知、握筆圈選時的肌力等等能力,或者間接提高幼兒參與評估時的動機、回應狀態,但WISC V分數的變化,永遠都只能代表「孩子在測驗情境下的表現,因為在療育中本來受到疾病或障礙而隱蔽的一些能力展現出現了,還是無法完全代表其真實的智力水準」,而「真實的智力水準」永遠是個謎,因為測驗工具必然有它一定的局限 (出版商不可能搜羅到全人類為樣本),而且智力本來就會有長期的動態發展與受當下情境有變異,所以一時的高低沒有太大的意義,要看長期及參照生活及學習能力,才有價值。
參考文獻:
Redick, T. S., Shipstead, Z., Harrison, T. L., Hicks, K. L., Fried, D. E., Hambrick, D. Z., … & Engle, R. W. (2013). No evidence of intelligence improvement after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2(2), 359.
Wang, L., Sheng, A., Chang, L., & Zhou, R. (2022). Improving fluid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through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The role of inhibition contro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1025036.
Au, J., Sheehan, E., Tsai, N., Duncan, G. J., Buschkuehl, M., & Jaeggi, S. M. (2015). Improving fluid intelligence with training on working memory: a meta-analysi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2, 36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