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對於當今網路原住民世代的青少年來說,幾乎是人手一機在生活著的,沒有手機,沒有網路,就像植物少了陽光空氣水,要活著好難。而今的門診,也是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青少年跟家長在網路、手機使用上的角力戰,很少沒有兩敗俱傷的。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在2021年,對趟過7000位台灣青少年的調查顯示:
- 高達9成青少年有使用手機(89.4%),8成擁有自己專屬手機(81.8%),且過半數青少年無法離開手機超過8小時(50.5%),每日平均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50.8%),假日更高達66%
- 青少年最容易因為手機沒電(52.0%)、無法上網(47.7%)和網速過慢(35.4%)而感到焦慮不安。六成多青少年只要手機電量低於40%就會想要充電(62.3%),更有近七成青少年會因此隨身攜帶行動電源(68.5%)
其實從韓國十幾年前開始注意這個現象、東亞國家慢慢關切,現在是全球都在關切這個問題。我們的政府並非無視這個問題,但正如同所有國家面對的現實一樣:網路同時是資訊的載體,全球到處都是基地台,太空中也有Starlink提供網路服務,要怎麼「減害」、「排毒」?它無法如同晨曦會戒毒村,直接限制了酒藥取得的便利性,也無法如同前幾年國家對高樓進出管制、買炭、買農藥的管制來加強自殺防治一樣,網路跟手機是現代人生活的剛需,禁是禁不了的,能夠節制使用已經是萬幸。

在治療酒藥濫用或成癮行為時,心理健康工作者常使用一套有相當多實證且被長年運用的方法,稱之為「動機式晤談」。它總共包含5個階段:
動機式晤談中,個案在不同階段的工作
1. 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
- 個案的特徵: 沒有改變的意願,甚至可能否認問題的存在。
- 工作重點: 建立信任關係,探索個案的價值觀,並引導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 範例:
- 治療師: 「您覺得最近的身體狀況如何?」
- 個案: 「還好吧,就這樣啊。」
- 治療師: 「聽您這麼說,我很好奇,您覺得健康對您來說重要嗎?」
2. 沉思期(Contemplation)
- 個案的特徵: 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仍在猶豫是否要改變。
- 工作重點: 強化個案對改變的意識,探索改變的優缺點,並幫助他們克服改變的障礙。
- 範例:
- 治療師: 「您剛剛提到,您覺得身體狀況不太好,這讓您感到困擾嗎?」
- 個案: 「是有一點,但是要改變好像很難。」
- 治療師: 「您覺得改變會帶來哪些好處呢?又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3. 決定期(Preparation)
- 個案的特徵: 已決定要改變,並開始制定具體的行動計畫。
- 工作重點: 幫助個案設定明確、可行的目標,並提供支持與鼓勵。
- 範例:
- 治療師: 「您已經決定要開始運動了,這很棒!您想先從哪種運動開始呢?」
- 個案: 「我想從快走開始,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安排時間。」
- 治療師: 「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看看,您覺得每天花多少時間運動比較適合呢?」
4. 行動期(Action)
- 個案的特徵: 正在積極地採取行動,以實現改變的目標。
- 工作重點: 提供持續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個案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難,並強化新的行為模式。
- 範例:
- 治療師: 「您已經持續運動一個月了,感覺如何?」
- 個案: 「雖然有點累,但是身體感覺好多了。」
- 治療師: 「太棒了!當您遇到想放棄的時候,可以試著回想一下,為什麼您想要改變。」
5. 維持期(Maintenance)
- 個案的特徵: 已成功維持新的行為模式一段時間。
- 工作重點: 幫助個案鞏固改變的成果,預防復發,並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
- 範例:
- 治療師: 「您已經成功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半年了,這真的很不簡單!您覺得有什麼訣竅可以分享嗎?」
- 個案: 「我覺得找到一個運動的夥伴很重要,可以互相鼓勵。」
而臨床中非常困難的地方是,個案的動機到哪裡,是治療師無法預料的,不少青少年對手機的使用就是沉浸式的體驗,把下課後的時間全數投擲在網路世界裡,他們也未必覺得自己消耗在網路世間裡的時間太多了,也就是一直在懵懂期撞牆,能夠像網球選手Alexander Zverev承認自己真的因為太沉溺手機而導致競技狀態下滑的,實在是少之又少。而青少年大腦的遽變跟期待的網路人設、想被按讚關注、想在聊天室裡被人懂、先前在《別讓社群媒體接管生活》講過的FoMO、擔心或參與網霸…這等等湊在一起,就像乾柴烈火,沒完沒了,所以殘酷的現實中,青少年一旦開始過度使用網路,就很少有人能脫離這個漩渦。
怎樣才算「過度使用」
我們就之前在《別讓社群媒體接管生活》提過的再補充一下:確實學界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但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使用時間過長: 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使用手機,例如超過 4 小時。 (不同的研究團隊用的標準也不一,但如果回顧金車文教基金會的調查,恐怕整天泡在手機裡的並不少見)
●難以控制使用: 無法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即使意識到應該減少使用。
●出現戒斷症狀: 當無法使用手機時,會感到焦慮、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
●影響日常生活: 因為過度使用手機而忽略學業、工作、人際關係或其他重要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手機過度使用並非正式的醫學診斷,但它可能與其他精神疾病,如網路成癮、焦慮症、憂鬱症等有關聯。
「過度使用」的危害是什麼

1. 睡眠問題*
●手機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品質。
●青少年在睡前使用手機,容易導致睡眠時間延後,影響睡眠總時長及睡眠品質。
●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記憶、情緒和身體健康。
●研究顯示,睡前使用電子產品與青少年出現更多憂鬱症狀和睡眠困難有關。
註:現在有一批學者在研究「人可能會因為無法使用手機而經歷更強烈的恐懼或焦慮,這叫做手機恐懼症」,這其中有個很大的特點是:擔心錯過社群媒體互動、使人陷入一種期待、刺激和興奮的狀態,從而加遽失眠。而且,手機恐懼症和社群媒體成癮對失眠的影響隨著時間會越來越大
2. 心理健康問題
●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青少年出現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症狀、情緒不穩定等問題。
●社交媒體上的比較和競爭壓力,可能會加劇青少年的焦慮和自卑感。
●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減少青少年與家人朋友面對面互動的機會,影響其社交技巧和人際關係。
3. 學業表現下降*
●手機過度使用會佔用青少年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學業表現下降。
●使用手機容易分心,影響學習效率。
●部分研究顯示,手機使用與學生的注意力問題和學業成就下降有關。
*註:關於學業下降這件事,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在中國、韓國這幾年都有做一些研究,目前是認為憂鬱的症狀可能在「學業壓力」到「過度使用手機」中間起了一些作用,而「高品質的現實人際關係」是可以抵銷這個惡果的。
4. 身體健康問題
●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導致眼疲勞、頸椎疼痛、腕隧道症候群等問題。
●青少年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功能性腦部核磁造影的研究中,確實發現過度使用手機的青少年,特定腦區的活動增加、某些腦區的容積變小、大腦本身在情緒與認知控制之間的功能連接減少,這一系列發現跟所有的其他酒藥成癮、賭癮性癮者的研究都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Girela-Serrano, B. M., Spiers, A. D., Ruotong, L., Gangadia, S., Toledano, M. B., & Di Simplicio, M. (2024). Impact of mobile phones and wireless devices us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3(6), 1621-1651.
Lin, C. Y., Potenza, M. N., Ulander, M., Broström, A., Ohayon, M. M., Chattu, V. K., & Pakpour, A. H. (2021, September).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mophobia, addictive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insomnia in adolescents. In Healthcare (Vol. 9, No. 9, p. 1201). MDPI.
Wacks, Y., & Weinstein, A. M. (2021).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is associated with health problem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2, 669042.
Yang, X., Liu, R. D., Ding, Y., Hong, W., & Ding, Z. (202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stress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via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Current Psychology, 42(22), 19076-1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