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當孩子的感情不被父母辨識或認可時,他可能長大後會無法為自己做到這一點。作為成年人,他可能對強烈的情緒或任何情緒都沒有容忍度。他可能會埋葬這些情緒,並傾向於責怪自己生氣、難過、緊張、沮喪,甚至快樂。擁有情感的自然體驗成為了一種隱密的羞恥來源。「我怎麼了?」是他可能會經常問自己的問題。
Jonice Webb《童年情感忽視》
曾競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曾在自己的婚禮上感慨「我的一生充滿挫折」,經新聞披露,立刻成為民眾挖苦嘲諷的熱點,不過仔細想想,身而為人,我們總有許多無奈,也許,挫折是大家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
現在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有越來越多低年級的孩童,未必有正式的醫學診斷,可是在學校、家庭裡都常常讓大人頭疼,劇本大概是這樣的:上課時發現寫好的作業忘記帶到學校,生氣地吼叫、下課時發現要好的朋友今天跟別人玩,生氣地推同學、課後班寫作業寫得慢了,生氣地把作業本丟地上、在家玩積木拼圖時發現少一塊或弄不出理想的模樣,生氣地把玩具四處砸。這些生氣的背後,全是挫折,當孩子面對無法達成目標、受到阻礙或期望落空時,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與行為。
挫折感對成年人也不容易,在英國作家Alain de Botton在《愛的進化論》裡,他描繪了我們如何向親密伴侶傾倒不痛快的情緒:「要找出真正可問責之人太過困難…只有一人能聽取我們的抱怨,一人能承受我們對生活中的不公和缺陷所積累的憤怒。當然,責怪他們是極其荒謬的。但這是對愛的一種誤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對真正的罪魁禍首大喊大叫,我們才對那些我們確信最能容忍我們的人發怒。我們對周圍最善良、最同情、最忠誠的人發洩,他們最不可能傷害我們,但他們卻是最有可能在我們無情地向他們咆哮時仍然陪伴我們的人。我們對愛人發出的指責毫無意義。我們不會對地球上的任何人說出這樣不公平的話。但我們的瘋狂指責是親密和信任的特殊證明,這是愛的症狀——並且,以它們自己的方式,是一種扭曲的承諾。我們可以對任何陌生人說出合理和禮貌的話,但只有在深愛的戀人面前,我們才能大膽地表現出極端和無邊的無理。」成人都會做出這樣的因應策略了,理智上知道不可行、但我們還是被情緒牽著跑了,而對於大腦還在快速發展中的孩童,挫折感就是難不容易承擔了。
挫折引發的常見情緒與行為
- 負面情緒: 沮喪、憤怒、焦慮、無助感、失控及洩氣的感受。
- 消極行為: 哭泣、發脾氣、退縮、逃避、攻擊行為、破壞行為等。
- 生理反應: 心跳加快、呼吸變快、肌肉緊張等。
- 認知反應: 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對未來失去信心等。

先前我們曾在《暴走的孩子:藥物治療的不得不》中講過,從剌激源出現,到大腦中多個部位被活化,到終端壓力荷爾蒙的竄昇,再回饋到身體裡多個部位出現生理反應,又同時降低大腦的調節能力,然後做出看來不得體的行為,這時間是非常快速的,也在該文裡提到怎麼安頓已經失控的孩子,今天就要特別來講講孩子面對挫敗情境時,周遭的大人、孩子自己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本繪本《Little Monkey Calms Down》,可以直接點圖片聽故事情節:

爸媽可以做什麼?
- 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環境: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家長應提供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讓孩子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感受。
- 積極傾聽和同理心: 仔細聆聽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 引導孩子辨識和表達情緒: 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例如「你現在感到生氣和沮喪嗎?」,而不是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
-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 鼓勵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協助他們評估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 示範健康的挫折應對方式: 讓孩子看到你如何面對和處理挫折,以身作則,示範積極的應對方式。
老師可以做什麼?
- 在課堂中融入社交情緒學習 (SEL): 將社交情緒學習融入日常教學,例如透過故事、遊戲或角色扮演,教導孩子辨識和管理情緒、解決問題和建立正向關係。
- 建立支持性的課堂環境: 營造一個安全、包容和尊重的課堂氛圍,讓孩子感到舒適,願意表達他們的感受和尋求幫助。
- 採用 STEAM 計畫: 加拿大曾發展過一套STEAM計畫,其中包含 Temper Taming Program (馴服脾氣) 和 Taming the Dragon Program (馴龍計畫)兩個方案,此計畫結合了一般情緒管理和憤怒管理,旨在幫助兒童和青少年辨識自己的情緒,並以積極健康的方式表達感受,透過互動遊戲和活動,教導孩子辨識情緒、了解情緒觸發因素和學習情緒管理技巧。 其者適用於 1-6 年級學生;後者適用於 7-8 年級學生。此計畫的研究成果發現:一到三年級的兒童進步最多。
- 與家長合作: 與家長保持溝通,分享孩子在學校的情緒表現,並共同制定策略幫助孩子。
孩子自己可以做什麼
- 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 當感到沮喪或生氣時,學習辨識和命名這些情緒,例如「我現在感到很沮喪,因為我無法完成這個拼圖」。
- 學習自我安撫技巧: 學習一些自我安撫技巧,例如深呼吸、聽音樂或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幫助自己冷靜下來。
- 尋求幫助: 當自己無法處理情緒或解決問題時,不要害怕尋求家長、老師或其他信任的成人的幫助。
- 積極參與 STEAM 項目: 積極參與 STEAM 項目,並將學到的情緒管理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一段標準的STEAM計畫中「馴服脾氣」的訓練過程
情境: 小辰在玩積木時,不小心把積木塔弄倒了,他感到很沮喪和生氣,開始不停摔身邊的玩具。
應用「馴服脾氣」:
- 辨識情緒: 鼓勵小辰說出他的感受,例如「你現在看起來很沮喪,發生什麼事了?」
- 了解情緒觸發因素: 幫助小辰了解是什麼觸發了他的情緒,例如「你因為積木塔倒了而感到沮喪嗎?」
- 身體訊號: 引導小辰注意他的身體反應,例如「你覺得你的心跳加速了嗎?你的呼吸變快了嗎?」
- 學習情緒管理技巧: 教導小辰一些情緒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離開現場冷靜一下、與他人談論他的感受。
- 換個方法表達情緒: 鼓勵小辰以正向的方式表達他的情緒,例如「我可以再試一次」,而不是發脾氣或直接放棄。
如果有很仔細看這裡面的操作,其實很像本診所成人的伴侶治療情緒取向 (EFT) 模式講的情緒五元素,有觸發的刺激源、身體的感受、腦中的想法、想要做什麼事來抒解這個刺激源帶來的不快…,也很像John Gottman在《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提到的作法,2010年代開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邁阿密大學聯手發展的情緒疾患的跨診斷統合治療模式 (unified protocol for transdiagnostic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orders,簡稱UP),也是側重先感受情緒出現時的身體線索、擴張偵探思維來做問題解決、用五感覺察來描述情緒經驗、練習暴露在更強烈的情緒中並發現自己可以耐受更強烈的情緒或做出較輕微的回應。可以看得出來,雖然學派不一樣,但工作的方式是近似的,而成效研究也都顯示有一定的幫助。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要協助孩童度過情緒卡關的時刻,平常親子、師生之間的關係基礎是要牢靠才做得到的,就像《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一文中提到John Gottman怎麼管教他3歲的女兒,也像《兒童懂得什麼是愛嗎?》一文說的,孩子感受到真正的關愛,關係的基礎才牢固,才會像我們反覆強調的安全依附,事實上,在年紀更小,15-39個月大的孩童身上也發現,科學家設計下的挫折情境或任務,比如:玩具移除、送餐延遲、得到一個並非最愛的獎勵、忽略需求情境…等,都可以發現安全依附的孩童對挫折的回應不同,他們會向父母尋求幫助或發展出更强的問題解決能力,更有效地評估情境並選擇適當的應對策略,例如在某些情況下選擇逃避;而非安全依附的孩童則會困在憤怒、攻擊、失控的行為裡或產生難以預測的矛盾行為。
參考資料
Deichmann, F., & Ahnert, L. (2021). The terrible twos: How children cope with frustration and tantrums and the effect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behaviors. Infancy, 26(3), 469-493.
Bidgood, B. A., Wilkie, H., & Katchaluba, A. (2013). Releasing the steam: An evaluation of the supporting tempers, emotions, and anger management (STEAM) program for elementary and adolescent-age children. In Evidence-based group work in community settings (pp. 58-72). Routledge.
Trip, S., McMahon, J., Bora, C., & Chipea, F. (2010). The efficiency of a Rational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ducation program in diminishing dysfunctional thinking, behaviors and emotion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ies, 10(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