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也會睡不好嗎?

文:吳俊漢醫師

*本文關於兒童的夜間癲癇發作內容,感謝羅東博愛小兒神經科段必純醫師審閱及補充

有的時候,爸媽會聽到學齡前後的孩子說「我睡不著」,或是觀察到孩子入睡後有一些睡不安穩,甚至是看似半夢半醒離開床鋪的行為,這些都是伴隨兒童大腦成熟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睡眠異常行為。其中大部分是無害的,會隨著成長越來越少見,少部分則可能需要兒童神經科醫師協力處理。

通常嬰兒自出生後6-12月內會逐步建立較穩定的睡眠週期,夜間的睡眠能顯著拉長,而白天的小睡也會更規律,這時就是爸媽覺得出頭天的時候,「睡過夜」了。嬰兒的睡眠規律其實在還在母體內,就受到媽媽的作息、進食時間、壓力荷爾蒙及褪黑激素的變化而影響,而「睡過夜」一事到底牽涉到哪些複雜的生理機制,科學家也還在研究中,也不是本文的重點,但終歸跟生物時鐘、光照、母乳中的荷爾蒙有強烈的關聯。

本文要討論的是,孩童一旦已經「睡過夜」以後,有哪些常見的「睡不好」,還有爸媽們可以做什麼。我們把「睡不好」,按著睡眠的時間軸分成下面幾種:

①不想睡、睡不著;②睡著後的前半夜突然醒來伴隨的混亂行為;③睡著後不定時段出現的混亂行為 (這段我們同時講孩童表現出怎樣的睡眠異常時,最好要做檢查);④睡著後的後半夜的混亂行為;⑤睡眠麻痺表現。

①不想睡、睡不著:撇除先前有提過,在一般人口當中,有一些人就是天生的夜貓子,晚上入睡不容易外,這種狀況更多是入睡習慣不良影響的。有些孩童是堅持要等爸媽回家或工作完才睡,有些孩童是睡前從事太激烈的活動或接觸過長時間會散發藍光的產品,有些孩童是不願配合爸媽的指令去睡覺,再大一點的接近青少年階段的,有些是放學後的小睡太久、或長時間躺床滑手機影響,總之這類多半需要改善父母本身執行睡眠常規的能力,有些時候,父母可能需學習一些對孩童睡眠行為本身的改變技巧 (如:有些孩童是半夜在睡眠深度轉換時自然出現清醒的片刻,接著就不肯再睡,意識清醒離開床鋪去吵爸媽這種的)。

②睡著後的前半夜突然醒來伴隨的混亂行為:這邊講的前半夜,指的是入睡後2-3小時內,而其中大比例是發生在1-2小時之間,這跟睡眠階段是有關。不論是多數家長們聽過的「夜驚」、「夢遊」,還是比較拗口的「混亂型覺醒」,絕大多數這種本來睡得好好的,突然醒來坐起來或離開床四處走、喃喃自語、抽抽噎噎地哭到驚聲尖叫、漲紅臉冒汗狀似非常痛苦,孩童在出現此類行為時,多半無法安撫也無法配合口語指令,隔天也幾乎無法記得自己前一晚發生這樣駭人的行為。這種情形發生頻率若不高 (如:小於1-2次/月),或都只出現在孩童太累、生病發燒下,基本上不用特別做什麼,但父母可以學一招「預先喚醒」策略。

「預先喚醒」其實不見得要真正把孩童叫醒,而是因為您家孩童的作息夠規律,您可以發現上述表現多半在睡著後多久發作,那就在「快要發作前的15-20分鐘」去替孩童翻個身、搬動一下手腳的位置,因為您的這個動作,孩童的睡眠深度會有所改變,多半這晚就不會發生這類混亂行為。「預先喚醒」的研究其實不多,但實務上也被應用了至少有30年,效果算是蠻好的。

③睡著後不定時段出現的混亂行為:症狀表現跟②有可能很像,但如果每次發生不定時,一個晚上發生數次,每次出現維持時間較短(一般至多不超過2-5分鐘),若又合併舌頭咬傷、尿失禁等表現時需與癲癇做鑑別診斷,家長若發現孩童有類似表現,應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與診斷,事先若能拍攝影片供醫師參考,在提供鑑別佐證上會很有幫助。

通常什麼時候會考慮做睡眠生理檢查或合併24小時腦波呢?

  • 習慣性打鼾、睡眠中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
  • 睡眠間才出現的下肢不自主抽動
  • 小兒神經科醫師會藉由詳細的問診可做出初步的判斷,或高度懷疑夜間癲癇、或有些表現無法與一般癲癇區分時,就會排24小時腦波做進一步評估。

④睡著後的後半夜的混亂行為:這邊講的後半夜,指的是將醒來前2-3小時,這種最常見的就是惡夢所引起的表現,學齡前後的孩童因語言能力漸漸成熟,也多半可以描述夢境的內容,而一般做夢時,身體的肌張力會被抑制,所以即便夢境多駭人,通常身體當下是處在靜止態的,不會出現有相應夢境的動作 (相形之下,有種疾病叫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病患作夢時肌張力不受抑制,便能做出相應夢境的動作,可能會造成自己與同床的人受傷,但這種疾病在兒童算相當少見)。惡夢更容易出現在各種類型的焦慮疾患患者上,如:分離焦慮、廣泛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一般來說,做惡夢不太需要醫療的介入。

⑤睡眠麻痺表現:俗稱「鬼壓床」,多半發生在即將睡著前或即將醒來前,這在青少年、成年人比較常看到,在學齡孩童是比較少見的,典型表現是可以完整意識到自己周遭的一切,但無法移動或說話。有些會伴隨著視幻覺或聽幻覺。這個表現雖然當事人會覺得挺恐怖的,但病程通常是很良性的,不太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最後,總結一下,第③類是最好要就醫評估的,其他的話,①:家長的外控策略可能需強化;②:可以試試「預先喚醒」的作法;④和⑤通常很良性,除非當事人很苦惱,才需要就醫,一般也是以建立更好的睡眠習慣來處理,它們確實有零星的藥物可以使用,但效果很難事前預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