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人什麼時候才長大?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美國社會學者Jeffrey Arnett於2000年為十八歲到二十九歲間的年輕族群創建了一個新名詞:「轉大人期」(emerging adulthood)。今天,我想帶大家一起認識並討論,「轉大人期」與被稱為「成熟期」的大人有何不同!

【什麼是轉大人期?】
想必大家都已經發現,因為時代的變遷,人們受教育的時間變長、結婚及生育的年齡越來越晚,也間接讓「青少年」過渡成「成年」之指標如離家、成婚、生兒育女等事件發生轉變,使得青春期的結束到進入穩定、成熟的成年期之間的時間變長,從十八歲一直持續到二十九歲。


在十八歲到二十九歲之間,那些「新興成年人」到底經驗了些什麼?想想看,若依照內政部所公布之2021年人口統計數據,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適婚人口中,未婚率已高達49.36%;而若依照教育部公布之2023年的統計數據,高中的應屆畢業生約有86%選擇繼續升學。也就是說若以過去「成家立業」才算成人之標準來看,他們都「尚未成年」!但我們都知道,若因此把他們視為青少年,絕對會低估他們的各項能力表現,因為除了生理方面的成熟,這些人可能正在接受大學、碩士或博士之高等教育,也可能已經擁有全職工作,即使不能把他們視作「成熟大人」,也不能將他們當成「青少年」。

【為什麼特別介紹這個生命階段?】
事實上,我在寒假期間接觸到不少大學生,他們初次離家、到縣外就學,第一次獨自面對生活,努力嘗試各種可能性,進而瞭解自己是誰、自己的能力在哪、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是什麼等。有趣的是,以前的發展心理學主張上述的那些身份認同主要發生在青春期,但隨著社會變遷、現今日的身份認同將一直於青春期持續到成年初期,他們期待著成為獨立個體,卻還沒有準備好去做獨立決策、為自己負責,以致生活往往處於不穩定的狀況。

若我們仍用過去的概念來看待十八歲到二十九歲間的年輕族群,可能會忽略他們所面對的困境,他們的未來確實充滿各種可能,但也因為「正處於自我探索的階段」,以致也充滿著各種不確定,而陷於情緒困擾中。

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的介入,可以重新幫忙正處於這些階段的年輕族群,試著留意當下,找到自己生命目標、推著自己朝向目標前進的動力,並採取行動前進!若有需要,請填寫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的自費表單,讓我們幫助你一起前行、成為能夠達到為自己負責、能夠做獨立決策的成熟大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