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逃避退縮」如何相處?

文:吳俊漢醫師

今天的引言是選自為婚姻寫下「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這個超級金句的民國作家錢鍾書的《圍城》。《圍城》裡有幾段愛情故事,主要都是圍繞著男主角方鴻漸轉的,方鴻漸是喝過洋墨水的富二代,而太太孫柔嘉也是高材生,而他們在婚後沒多久就盡顯矛盾,大部分時間裡,他們陷入爭執時,方鴻漸擅長迂迴戰術轉移焦點、用沉默和不作為來化解太太的指責,偶爾也會陰陽怪氣反唇相譏個幾句。如果以EFT治療的觀點來看,方鴻漸顯然更像是個逃避退縮者。

我們在上一篇《「逃退退縮」的人在增加嗎?》從基因、養育、環境因素講了這群人在增加,今天再強調一點,這些人在親密關係中採取的防備退縮姿態並不是故意的,這是大腦在發育階段,為了適應早期的成長環境,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生存策略。而這套策略被帶進關係中就成了:將親密視為潛在威脅,並在威脅出現時,透過強大的認知控制來壓抑情感 (e.g. 不經歷、不表現、不承認…),以求自我保護。

這十幾年有越來越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證實,不同依附傾向的人,在處理威脅情境與負面情緒時,大腦的神經活性跟一般人是全然不同的:

  • 逃避退縮依附者看到伴侶表達悲傷時,「前額葉過度活化」伴隨「邊緣系統活性降低」的模式,是用來抑制由親密關係引發的潛在威脅的避險策略。
  • 研究要求參與者回憶與親密對象(如母親)的負面經驗時並要求抑制這些想法,在抑制負面想法時,逃避退縮依附者大腦的海馬迴(與記憶提取有關)活動遠低於一般人,而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相當高。這證明了他們具備很強的認知控制能力,可以主動地切斷與負面情感記憶的連結。這也就是在關係中會極力避免談論敏感話題或深刻的情感,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演化出一套高效的系統來封鎖或繞過這些可能引發痛苦的內容。
  • 人的大腦中有一塊名為dACC的區域,是用來處理生理疼痛和社交痛苦的,在實驗中所創造的社交排斥情境中,逃避退縮者是可以為了避免感受到被拒絕的痛苦,大腦可以調降dACC的活性,關閉痛苦感受器,這與一般人是相反的。

「逃避退縮」的殺傷力

西班牙跟中國近5年內有兩個很相似的研究,都是鎖定逃避退縮者的依附風格到底對親密關係造成什麼影響,我們來複習一下:

上面這個是西班牙的研究,下面這個是中國的研究:

這就是我們提過很多次的,「逃跟追的惡性循環」,在比較不安全的依附傾向中是經常上演的:

還能怎麼相處呢?

逃避退縮者在親密關係裡傳達出來的語言/非語言的訊息常常是令對方絕望的:

  • 沉默、迴避眼神接觸、轉身離開,或在身體和情感上創造距離:這不僅僅是缺乏溝通,而是一種強烈的拒絕信號。追擊親密者會將這種退縮解讀為:「你不在乎我」、「我的感受對你來說不重要」、「我們的關係對你而言無關緊要」
  • 防備與冷淡:讓對方深感自己是獨自一人在面對問題和承受情緒。這會讓追逐親密者時常處於一種焦慮和不確定的狀態,不知道何時對方會再次「關機」。
  • 豎起高牆:這時追逐親密者會努力地想要拉近、靠近對方,討論問題,但就越是會觸發逃避退縮者的防衛習性,使其退得更遠。這種無力的循環會讓兩邊都感到極大的挫敗和耗竭。追逐親密者可能會變得更加急躁、批評或情緒化,試圖用更激烈的方式來獲得對方的任何反應,甚至相信「即使是負面的反應,也比完全沉默來得好」。
  • 最大的重點是,痛苦是雙方都在承受的:逃避退縮者之所以逃,通常是因為感到不知所措、害怕讓情況變得更糟、擔心自己無法滿足伴侶的需求,或深怕自己會失敗、會被指責。他們內心也充滿了痛苦、無助和對關係失敗的恐懼,但由於無法表達這些脆弱的感受,外在呈現的就只有冰冷的疏離,這使得別人很難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那到底還能怎麼辦呢?有解方,但伴侶雙方靠自己兩人對抗本身的依附傾向,實際上是非常有難度的:

  • 1. 深度認識彼此*
    • 認識行為的根源:最核心的理解是「退縮行為並非缺乏愛或興趣,而是源於對被拒絕的深層恐懼和自我價值感的脆弱」。這種深刻的內在矛盾,使得退縮者在渴望連結的同時,又因害怕受傷而選擇逃避。伴侶可將退縮的解釋從冷漠轉變為強烈內在掙扎和恐懼的表現。
    • 看見內在渴望:理解他們內心深處對連結是有渴望的。這能幫助伴侶以更具同情心的方式回應,而不是被表面的距離感所誤導。
  • 2. 尊重自主與提供「安全距離」*
    • 避免「強迫的」情感親近:逃避退縮者極度重視獨立和自主,將其視為核心的防禦之道。因此,伴侶不應試圖「強迫」他們進行情感親近或過度依賴,因為這可能會被視為對其自主性的威脅,反而導致更強烈的抵抗和退縮。
    • 提供「安全距離」:在提供支持時,可優先考慮實用性的支持,例如提供具體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以理性邏輯的方式討論問題。這種支持方式在滿足其需求的同時,允許他們保留個人控制權並保持自主,而不會侵犯其珍視的獨立性。相對地,直面彼此的脆弱可能會加劇他們的痛苦,因為他們習慣於透過抑制情緒來管理壓力。
    • 採取「溫和」的影響策略:在試圖遊說逃避退縮者改變觀點時,伴侶應對其自主需求保持敏感,肯定其觀點,並認可其建設性努力和優點。直接的施壓或影響對他們而言具有威脅性,而採取溫和的方式則有助於減少其憤怒和退縮,促進更成功的討論。
  • 3. 促進「獲得性安全依附」*
    • 「習得安全依附」(Earned Attachment Security):這是一個關鍵概念,指不安全依附的人透過有修復力的關係發展出安全依附風格的過程。這意味著,即使他們的依附模式在童年時期形成,成年後仍可透過新的、健康的關係來改變。詳細可參考《重新習得依附安全感》一文
    • 伴侶的角色:伴侶可以透過持續、穩定一致且少評判的行為,逐步建立信任。當退縮者感到安全,知道伴侶不會輕易拒絕或羞辱他們時,他們才可能逐漸放下防禦,嘗試冒險並暴露脆弱。這種穩定的關係體驗可以成為患者發展「習得安全依附」的基礎,幫助他們克服早期負面經歷的影響。
    • 耐心與循序漸進:由於人格模式根深蒂固,關係中的改變是緩慢的。伴侶應設定實際期望,並採取耐心和循序漸進的方法,專注於小而持續的進步。
  • 4. 尋求專業協助
    • 伴侶治療:情緒取向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s Therapy, EFT)被認為是解決婚姻衝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其核心是幫助伴侶滿足彼此對安全、保障和滿意的依附需求。EFT有助於辨識和重塑導致衝突的負面互動模式,促使伴侶學習更健康的溝通方式。在治療室中,伴侶很有機會體驗到惡性循環對彼此的傷害進而開始主動改變,踏出習慣的依附傾向重建情感連結。

並不是我只顧著猛力行銷自己在做的EFT,EFT確實是當今婚姻治療界有最大樣本數研究的實證治療,也在北美的心理學系學生熱門學習的治療手段TOP 10清單裡,更是家庭婚姻治療研究頂級期刊中每1-2季都會有新的相關研究的治療手法。我自己目前在宜蘭提供了超過350人次、超過30對的伴侶治療,治療開始可以到結案的比率達93.5%,結案半年追蹤伴侶關係滿意度超過70%,這都是和研究中不相上下的成果,我還是要強調:伴侶來治療,真心想改善關係,治療同盟才建立得穩,治療才走得下去,伴侶才能獲益,絕大部分的突破,都是伴侶自己做到的,我只是用了不錯的方法穿針引線而已。所以您如果正經親密關係的困擾,可以考慮向本所預約治療

*至於1-3點,伴侶自己容不容易做到,這是很有難度的,真的很想靠自己試試的,我推荐一本由美國婚姻及家族治療師Annie Chen寫的《情感依戀關係療法: 找出你的依附類型, 改變互動方式, 讓你們的關係更有安全感, 更親近、更持久》,也許會對您有點幫助。

參考文獻:

Vrtička, P. (2017).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attachment. In Neuro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e missing link (pp. 95-119).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Vrtička, P., Andersson, F., Grandjean, D., Sander, D., & Vuilleumier, P. (2008). Individual attachment style modulates human amygdala and striatum activation during social appraisal. PloS one3(8), e2868.

Gillath, O., Bunge, S. A., Shaver, P. R., Wendelken, C.,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suppress negative thoughts: Explor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Neuroimage28(4), 835-847.

Van der Watt, A. S. J., Spies, G., Roos, A., Lesch, E., & Seedat, S. (2021).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of adult-to-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separation, rejection, and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28(3), 637-648.

Xiong, L., Zhou, C., Yan, L., Zhao, P., Deng, M., & Hu, Y. (2022). The impact of avoidant attachment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of Chinese married people: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 of spousal support and coping tendency. Acta psychologica228, 103640.

Bretaña, I., Alonso-Arbiol, I., Molero, F., & Pardo, J. (2020).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own and perceived partner’s conflict resolution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37(12), 3123-3138.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