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大腦與世界觀

文:吳俊漢醫師

今天花一些時間,談青少年發展階段世界觀的轉變,我們會談到①青少年怎麼看待自己②看自己與同儕的人際關係③看自己與父母親的關係④看待學習對自己的需求⑤看待社會的方式,並且會援引腦科學的證據來說明。整體還是跟早年發展心理學家Erik Erikson說的基本一致:青少年面對的發展課題是建立自我認同、尋找自我價值、確定社會定位,而這時的挑戰是:身份認同危機、難以找到社會定位及對未來的迷惘

全文短影片摘要:https://www.facebook.com/reel/1060186615846284

  • 青春期大腦對社會情境、社交活動帶來的情感獎賞系統發展速度快於認知控制系統 (評價做這件事可以讓自己在同儕間顯得突出或融入,感到快樂),這導致青少年更傾向於冒險。青少年大腦對獎賞的敏感度增加,但同時抑制衝動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這使得他們在面對風險和誘惑時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 青少年大腦對社會情境、社交活動帶來的情感獎賞刺激的敏感度在青春期達到頂峰,他們比兒童和成人更容易受到社會線索的影響。這與青少年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對同儕認可的渴望有關。
  • 青少年在做決定時,這些社會情境、社交活動帶來的情感獎賞的腦區活動在有同儕存在的情況下會更加活躍。這表明同儕的存在會增加青少年冒險行為的獎賞價值,導致他們更容易做出冒險的決定。
  • 同儕關係在青春期至關重要,青少年花費比兒童或成人更多的時間與同儕互動。這與青少年發展獨立性和社會認同的需要有關。
  • 研究表明,即使同儕只是匿名觀察,也會影響青少年的決策。這凸顯了同儕壓力對青少年行為的強大影響。
  • 青少年在有同儕陪伴時,更容易進行危險駕駛等冒險行為。這顯示青少年在同儕群體中更容易受到群體規範和從眾心理的影響。
  • 與憤怒和攻擊行為相關腦區在春春期會受性爾蒙影響,有些青少年因些容易持續地體驗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其認知和行為的調節能力,這在男性更明顯
  • 前額葉部分腦區發展速度不一,會致使青少年難以理解父母的感受,也可能更容易以負面情緒回應父母的負面情緒。

(上圖選自世界衛生組織促進青少年幸感感的網頁,裡面關於與真實社會人際的連結、健康的作息、自主學習的精神,我們提過很多次,但有一項一直想談還沒機會,就是「韌性」,多年來在縣內的演講我最後都會提這個議題,因為青少年會慢慢接觸到社會殘酷無情的那面:人有競爭、人有壞心眼、我要面對挫折、我不能心想事成…「韌性」跟「承認脆弱」是一體兩面的事,有空我們會談這個議題)

  • 「感覺得到支持」是影響青少年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 來自老師和父母的自主支持能促進青少年的自主動機,進而提升學習成績。
  • 性格特質中的責任心和開放性與學業成績顯著相關 (這裡用的是人格研究中最被心理學界認可的大五人格理論,開放性是指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對藝術欣賞能力高、願意接受新的思想、對情緒感受豐富敏銳)
    • 責任心强的青少年更自律、更有組織性,更容易在學業上取得成功。
    • 開放性高的青少年則對新事物和新知識更感興趣,更容易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 成長型思維模式對青少年的學習至關重要。
    • 成長型思維是指相信:就算目前的才能有限,但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
    • 成長型思維的學生有幾個特質:克服挫折的意願更高挑戰視為成長的契機明白努力和堅持是提升能力的關鍵、較不會擔心犯錯或面對挑戰
  • 自主動機來自於內在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對學習成果有明顯正相關
  • 而外部壓力或獎勵,雖然在某些情况下也能促進學習,但長期依賴控制動機可能會降低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

最後這個研究有點特別,它使用幾位居住在日本名谷屋的的日本年輕大學生及美國芝加哥的高加索白人年輕大學生來受試:

  • 大腦前額葉有一區是跟自我意識相關的,研究發現,個人主義者和集體主義者在處理跟自我描述的情境與資訊時,該腦區的活動方式顯著不同。
  • 參與者的文化價值觀 (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而非他們的文化背景 (例如:美國人或日本人),才是調節腦區在自我判斷過程中活動的關鍵因素。
  • 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是動態且可塑的,會隨著時間和環境而改變。
  • 回到青少年,他們是更個人還是更從眾,這可能很難定義,乍看之下,脫離家庭是個人主義的傾向,但跟隨同儕價值是集體主義的縮影。

參考文獻:

Albert, D., Chein, J., & Steinberg, L. (2013). The teenage brain: Peer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decision mak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2(2), 114-120.

Mammadov, S., & Tozoglu, D. (2023). Autonomy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mindset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60(10), 3754-3769.

Chiao, J. Y., Harada, T., Komeda, H., Li, Z., Mano, Y., Saito, D., … & Iidaka, T. (2009). Neural basis of 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views of self. Human brain mapping30(9), 2813-2820.

Whittle, S., Yap, M. B., Yücel, M., Fornito, A., Simmons, J. G., Barrett, A., … & Allen, N. B. (2008). Prefrontal and amygdala volumes are related to adolescents’ affective behaviors during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5(9), 3652-365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