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關係的去或留

文:吳俊漢醫師

雖然我們提供的婚姻/伴侶治療型式是以依附關係為基礎的,但也從來沒否認過婚戀關係裡存在很現實的那面:就像《戀愛中的迷思》所寫的,每個人的愛情觀裡看重的價值、需求是不完全一樣的。

事實上,「一次戀愛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恐怕才是一種更大的迷思,所以在婚戀關係裡,人常常會面臨做抉擇的時候:我還要留在這個人身邊嗎?今天就以5篇研究為大家整理,去留兩難時可以想哪些因子替自己做決策。先強調一下,這些決策因子只在相對對等的婚戀關係中要仔細思量,如果是在有毒的、受虐/施虐的關係中,停損止血是第一個要做的,猶豫不決會讓自己陷入更慘的下場。

  • 承諾程度: 研究指出,承諾程度指的是一個人對一段關係的投入和維持關係的意願強度,高承諾程度意味著一個人對這段關係的重視,並願意為其付出努力和犧牲,這當然就包含你自己的、對方的、還有你們各自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承諾程度。承諾程度會影響個人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例如面對衝突時的處理方式、對伴侶的容忍度以及為關係付出的意願。承諾程度是預測關係是否持續的重要因素。承諾程度越高,人越有可能在面對關係挑戰時選擇留下來。
  • 「多常想到與承諾相關的事」,例如對伴侶的承諾、對關係的責任等等,也會影響關係的走向。當人對承諾的思考更容易被觸發,他們越有可能採取維持關係的行動,例如包容和願意為關係犧牲。
  • 承諾程度可以分為基於趨近動機迴避動機。研究發現,基於趨近動機的承諾(例如對伴侶的愛和依戀)與留下來的意願正相關,而基於迴避動機的承諾(例如害怕單身或損失投資)則與想要離開的意願正相關。迴避動機因為是為了避免負面後果而選擇留在關係中,而非出於對關係的積極渴望,帶有很高的勉強將就的意思,所以短期也許會因為恐懼而留下,但長期仍與更高的離開意願相關。
  • 關係滿意度: 都指出關係滿意度是影響去留決策的重要因素。滿意度越高,人越有可能繼續維持關係。
  • 替代方案的吸引力: 當人認為自己有更吸引人的替代方案時(例如單身、與其他人交往等),他們更傾向於結束現有關係。
  • 投資規模/沉沒成本: 指出,在一段關係中投入的時間、金錢、情感等資源越多,人越難以輕易放棄關係。
    • 結束一段高投資的關係意味著巨大的損失,包括情感上的痛苦、物質上的損失、以及社會關係的破裂。
    • 人們會傾向於避免損失,因此會盡力維繫高投資的關係,以避免這些損失。
    • 人們會傾向於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因此會盡力找到理由來支持自己留在高投資的關係中。
    • 人們也傾向於維護自己的自尊,因此會盡力避免承認自己在一段關係中做出了錯誤。
  • 依戀風格,這邊以面對伴侶的欺騙、謊言、不忠為例:
    • 安全型依附者在面對伴侶欺騙時,更傾向於直接溝通,並試圖修復關係。
    • 焦慮/矛盾型依附者則傾向於避免直接談論問題,可能會試探性地談論周邊問題,或避免直接觸及欺騙事件本身。他們害怕衝突和被拋棄,因此即使對伴侶的行為感到憤怒和不安,也可能壓抑自己的情緒,避免直接表達,以免危及關係。這麼做並沒有主動試圖修復關係,而是因為其依賴的特質,導致他們難以離開伴侶。
    • 逃避型依附者最有可能在面對欺騙時選擇逃避伴侶,因為不習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不善於處理情緒和衝突,因此面對伴侶的欺騙,他們可能會選擇直接退出,以避免面對不適的情緒和複雜的關係,所以最可能終止關係。
    • 一定要提一個大重點:避免與伴侶溝通是關係終止的重要預測因素,所以關係裡的透明度、把重要的衝擊攤開來講是對維繫關係非常重要的。
  • 後悔傾向: 「後悔傾向」也會影響決策。後悔傾向高的人更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可能會在去留之間猶豫不決。例如,他們可能會擔心分手後找不到更好的對象,或是擔心留在關係中會繼續忍受痛苦,選擇分手的人可能會後悔失去了一段感情,而選擇留下的人則可能會後悔沒有早點離開 這種持續的後悔和自我質疑,會讓他們難以從關係中獲得幸福和滿足。而高後悔傾向的人在關係中常常有所保留,難以全心全意地投入關係,他們可能會保留一部分的自己,以防萬一關係破裂,他們可以全身而退。 這種自我保護的姿態,會讓他們難以與伴侶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也會影響關係的品質。
  • 社會支持: 親友的意見會影響人的決策。當親友支持維持關係時,人更可能選擇留下來;反之,若親友支持離開,人也更容易選擇結束關係。
  • 社會壓力: 社會地位和社會壓力也會影響人的決策。例如,在某些文化中,離婚可能會被視為一種失敗,這可能會讓人即使不滿意關係也選擇繼續維持。
  • 壓力事件: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例如疾病、失業等)會增加關係破裂的風險。當人承受較多壓力時,他們可能更容易對關係感到不滿,也更難以處理關係中的問題。
  • 溝通模式: 伴侶間的溝通模式對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 有效的溝通可以增進彼此的理解,促進問題的解決,並強化關係的連結。
    • 反之,不良的溝通模式,例如逃避問題、互相指責等,則會加劇衝突,削弱關係的穩定性。
  • 伴侶的行為: 伴侶的行為,例如正面行為(例如表達愛意、提供支持)、負面行為(例如爭吵、批評)等,會影響人對關係的感受和評估。
    • 正面行為可以提升關係滿意度和承諾程度,而負面行為則會降低滿意度和承諾程度,進而影響去留決策。

最後,我想對「承諾」做點補充:在一項相關的研究中指出:當一個人越常想在記憶中想起跟關係承諾的事 (如:過去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對未來的共同期許),就越可能❶調適個人在伴侶做出負面行為後,願意去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維繫關係;❷做出犧牲意願,願意為伴侶做出犧牲自身利益。這很不符合現代人「做自己」的潮流,但在拉丁文的婚姻 (matrimonium) 裡面,所講的就是包含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契約關係,其中就有各樣的妥協與犧牲。即使社會潮流一直在演變,在婚姻、或有承諾的一對一伴侶關係中,全然地「做自己」是跟這個制度有衝突的。

參考文獻:

Jang, S. A., Smith, S., & Levine, T. (2002). To stay or to leave?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in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potential termina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ollowing discovery of decep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69(3), 236-252.

Machia, L. V., & Ogolsky, B. G. (2021). The reasons people think about staying and leaving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mixed-method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7(8), 1279-1293.

Joel, S., MacDonald, G., & Page-Gould, E. (2018). Wanting to stay and wanting to go: Unpacking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relationship stay/leave decision processe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9(6), 631-644.

Lantagne, A., Furman, W., & Novak, J. (2017). “Stay or Leave”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 Emerging Adulthood5(4), 241-250.

Joel, S., Stanton, S. C., Page‐Gould, E., & MacDonald, G. (2021). One foot out the door: Stay/leave ambivalence predicts day‐to‐day fluctuations in commitment and intentions to end the relation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51(2), 294-31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