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情緒障礙的定義?】
我們都知道「憂鬱症是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事實上,若您搜尋憂鬱症相關資料,就會發現有很多關於盛行率的研究,其中在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中所整理出的社區精神流行病調查最讓我印象深刻,它指出「雖然台灣的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僅1.2%,遠低於美國的16.2%,但是臺灣憂鬱症的求助比率僅20%,美國則高達57%」。想必讀者也注意到,根據上述數據,在臺灣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會尋求幫助!而這甚至只是情緒障礙中的其中一種樣式的情緒疾病;顯示在臺灣,情緒障礙依舊是社會急需關注及重視的心理健康問題。
從定義來說,情緒障礙可以視作「一個人的情緒表達及因應方式,與常人相比較不穩定,或可能過度極端,不合適於當下環境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了憂鬱症,常見的情緒障礙類別也包括焦慮症、強迫症、雙相情緒障礙等。一般來說,當一個人有上述的情緒困擾,經常於兩個以上的情境中出現,且已經明顯影響自身的職業、社交以及日常生活,就應該主動尋求精神醫療專業的諮詢與介入。

【接納與承諾治療】
鑑於上述,我想介紹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治療取向: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ACT主張以「提高心理靈活性」作為治療的最終目標。
所謂的「心理靈活性」,我想用進修時老師所隱喻的故事做說明!請讀者試著想想看,糖尿病患者可不可以吃糖?答案是「試情況而定」;如果在一般情況下吃糖,它可能會影響血糖的穩定,但如果是在低血糖的情況下,吃下容易吸收的含糖食物,則是「救命」良方。由此可以反映出ACT治療的要點,它會幫助人們探索,看到「相同行為形式」的「不同功能」。
在治療中,ACT治療會運用許多隱喻故事或活動體驗,並安排可帶回家練習之家庭作業,帶案主重新經驗自己在生活情境中的選擇,去釐清自己的行為形式、行為功能,並依據結果來判定行為功能的有效性,以此看到「自己的無效行為」並做出實質改變。
【經案主同意分享之治療心得(1)】
我的職業是警察,從警察大學到出社會的十餘年間,我經常處在高壓跟封閉的環境,因此每每有情緒時,我便一直將情緒往自己的身體裡塞,儘量不表現出來,直到今年初開始我漸漸發現自己承受不住了,不僅把不好的情緒擴散給身邊親近的人,更擔心讓別人收拾我的情緒殘局,而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整天,沒有辦法動手做些什麼事。
直到三月中我接受靳宇晨心理師的治療,心理師馬上讓我瞭解到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地重視自己,整個療程中在心理師的陪伴下,我採取了心理師教導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做了很多很大的行動跟嘗試,包括學習語言才藝、規劃辭職及職訓、大幅調整伴侶相處關係,感覺到所有事彷彿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經歷將近十次的諮商,療程終於在六月中結束,坦白說這是我沒有預見的成效,連我自己及身邊的人也能明顯感受到我好的轉變,真的很謝謝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謝謝靳宇晨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