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寵溺及內耗

文:吳俊漢醫師

這些年舉凡有育兒經驗的家長,應該都聽過「正向教養」、「阿德勒教養」這些名詞,一定也常常被放送「溫柔而堅定」的教養觀念。「正向教養」期待養育出具有韌性、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尊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孩童。就連頗少涉足兒童教養的John Gottman也在他的著作《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裡的序裡提到:「父母教養孩子的成功關鍵,不在於複雜的理論、繁瑣的家規或是行為的矯正公式。它的基礎是來自於你對孩子最深刻的關愛與情感,而且只要透過同理心與瞭解態度就能表現出來。想要成為好爸媽,就要從你的內心做起,然後根據不同的時刻與情境,在情緒高張的狀態中,在你的孩子悲傷、憤怒或恐懼時,持續地與他們交流溝通。」在Gottman的這本著作裡,它側重檢視父母自己的教養作風,如何去藉由情緒輔導建立與孩童的親密關係,以及在某些溝通困境時怎麼辦,書中有幾處很小的細節,也許是膜拜「正向教養」的人會錯過的。

  • 父母要對不當行為設定規範,「不當行為背後隱藏的情緒是需要被瞭解的,但是,即使所有的感覺與願望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並非任何行為都能被接受…可以接受孩子的孩子氣,但接納孩童不受歡迎的舉止,如破壞行為,就是過度縱容,這會帶給孩子焦慮,並增加孩子對不當特權的要求」
  • 對不當行為進行介入時,父母要讓孩童知道:服從或違反規範會有什麼結果。表現良好行為可以得到正面的關切、讚揚、特殊待遇或獎賞;不當行為會招致可能冷淡的對待、喪失特權、或是沒有獎勵。*
  • 當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不安,並且明顯違背了你的道德規範,你就要表達你的不贊同,雖然你可能瞭解孩子不當行為背微所隱含的情緒意義,但這可不是表現同理心的時機,你可以稍後再對孩子不當行為背微所隱含的情緒意義進行輔導,而當前的首要之務,是要明白地宣示:你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以及你為何有這樣的感受,你也可以用不貶抑、不輕視的態度來表達你的憤怒與失望,或是對孩子闡述你的價值觀。**
  • 他引用了20世紀美國,從事教養有關的重要心理學家Haim Ginott對孩童行為的分類
    • 綠燈區
      • 孩童的行為是被認可被期望的,不需要任何干預。
      • 例如,孩童在玩耍時表現出快樂和興奮,或在與他人互動時表現出友好和禮貌。
    • 黃燈區
      • 孩童的行為可能需要一些干預,以防止其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
      • 或是這個行為本身因為「可能有學習改善的空間」或「當前時空處在非常時期」,所以可以被暫時容忍
      • 但應該要讓孩童知道:你現在退一步先容忍,是有你的理由,而不是放棄管教了
      • 例如:4歲的孩童在做禮拜時不能安靜坐著、青少女在父母離異時對母親的管教不當回事
    • 紅燈區
      • 孩童的行為是無論如何都不可接受的,會危害他人或孩子的福祉安危,需要立即干預。同時也包含任何不法的、邪惡的、不道德的、不為社會見容的行為。
      • 例如,孩童在傷害自己或他人。

*這裡所講的父母回應,過去曾經是所有心理專業工作者的大多數共識,治療現場也信奉這種行為改變技術,但對「正向教養」熟稔的家長或許知道,在比較極端的「正向教養」觀裡,「冷淡的對待、喪失特權、或是沒有獎勵」都是不下於體罰,對兒童的一種傷害。這件事該怎麼看呢?我以輔大石易平教授在評介台大藍佩嘉教授的《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一書時,提到的省思:「在華人社會,所謂的國際化教養,如何幫助優勢階級取得教育與文化的支配正當性?華人社會的優勢者,如何透過「西方文化資本」,看起來如此優雅而不證自明的象徵暴力,將教養競爭中赤裸裸的權力位階掩蓋起來?對於國際化教養的理想,是否同樣是一種東亞社會對於歐美文化霸權的臣服,甚或自我殖民?」

**這段描述我相信不少爸媽會認為太威權了,爸媽與孩童在家庭中本來就扮演某種從屬關係,而且實然多數爸媽的人生閱歷是要多於孩童的,所以家庭中本來就會隨著家庭生命周期會有不一樣的話語權分量。Gottman在這邊舉了一個他親身管教3歲女兒的實例,非常值得大家一想:

有心理專業背景的人,在閱讀Gottman這段管教女兒的經歷時,前半段也許覺得沒什麼,後半段恐怕會蠻想扣他帽子的,原來心理學大師的管教方法,帶有這麼多「條件」,甚至聽起來很「操縱」吧,他預判女兒的心理狀態並在某些地方做了延宕回應,好讓女兒更可能順著他的理想目標來走。一般人也許不懂這麼多技巧,但面對同樣的情境時,作法會不會跟Gottman很相似呢?

整體來說,「正向教養」確實是不少科學證據支持它的益處,但我們不應該忽略孕育它的土壤,是西方社會,西方社會的價值觀、社會組成,跟東方社會、華人社會都有所不同,尤其對於把進步價值走得四不像的台灣來講,是應該好好深思:我們真的要照單全收嗎?我們真的有照單全收嗎?我們在尊重孩子的同時,是否把孩子的話當成聖旨神諭在看待,在無條件接納孩子時,是不是不小心神化了孩子,而沒教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任、學會感激他人的付出、學會讓自己依循某種社會規範中生活,幾年前就有西方的學者反思,寫了一本《How Much Is Too Much?》在講沒有明確規則與界限下、過度重視的正向強化與鼓勵下,孩子變成自私自利、任意妄為、不負責任的後果。

此外,至少有5份研究提及不當操作正向教養的風險:

  • 針對 2-5 歲兒童的研究發現,若父母的執行方式不一致或技巧不足,則可能無法觀察到顯著的效果
  • 對於具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孩子,單獨採用正向教養可能無法達成行為改變的效果。
  • 正向教養需要父母投入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學習和實踐相關技巧。若父母本身缺乏資源或支持,可能難以有效執行,進而導致挫折感或焦慮情緒。 研究指出,若父母在實踐正向教養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反而可能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或衝突。

台灣社會當今撲天蓋地的正向教養、我訊息溝通,應該是需要某種程度的調校了。正向教養的手段可以相對快彌補親子關係的裂痕,但孩子終究要獨立成為社會中的一份子,過份偏食的正向教養長期對孩子並沒有太多益處,孩子必需在一定的榜樣影響下,在一定範圍內的規則與界限中,學習自律,下一篇會援引美國的教育現場的老師及學者,來告訴我們怎麼促發孩子養成自律精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