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我為何需要心理師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鼻子過敏,不是只能倚靠吃藥過活】

  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好奇,如果吃藥就能夠改善情緒問題,為何還需要心理師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從小住在宜蘭的我,每次一變天就會瘋狂打噴嚏、流鼻水,也因此我總是在讀書時笑稱「每次一打噴嚏,讀過的書就都忘記了,更遑論有什麼好成績」。

  我當然知道「抗過敏」有很多方法,像是早點睡覺、規律運動、不在房間放置會生塵蟎的物品等,但那些都無法在「我需要認真讀書時,讓我快速停止過敏」,因此我學會「每次變天就吃過敏藥」,讓自己能有效率的讀書。

  你注意到了嗎?我選擇「吃藥」,不是因為「我只能吃藥」,是我自己想要「有效率讀書」,並且能快速進入讀書狀態,才自己決定「吃藥」。我,才是決定要怎麼做的人。

  在心理治療中,我也會引導個案去思考「吃藥」、「做心理治療」的行為目的,讓自己成為行為的主控者;同時,也會協助個案在面對無法掌握、隨時可能有所起伏的天氣變化、身體狀態時,更有能力地幫助自己,讓那些不舒服想法/身體感受的干擾降到最低,去採取行為、達到自己的行為目標。

  以下,分享一個個案的治療歷程,謝謝她的勇敢,讓我們更確信,我們一直在前進的路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