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記得在成為新手爸爸時,第一次為孩子洗澡,嬰兒那軟趴趴的身軀著實讓我為難好久,到底該怎麼在澡盆裡好好擺位呢?第一次在半夜迷迷糊糊起來泡奶哄睡的經驗,又挑起住院醫師值班種種不堪的過往。
我為診所寫相當多跟依附理論有關的文章,依附理論的擴展是Ainsworth、Bowlby這些大師透過母嬰觀察及研究奠基的,還有Harry Harlow著名的恒河猴實驗為依據,讓依附理論成為解釋人際奧祕的一大顯學,而最近在Peter Lovenhiem的著作《依戀效益 (The Attachment Effect)》裡,看到一段從來沒注意過的訊息,原來,在1970年代女性主義者曾抨擊John Bowlby:「依附理論是不是對女性的束縛,要把女性綁在家裡跟孩子在一起」。
我也寫過幾篇像《父親參與教養(1): 好處是什麼?》、《準爸爸、新手爸爸的憂鬱? 》講成為父親、當個父親這件事,今天則以爸爸在產前的依附特色如何影響育兒能力、育兒喜悅感的影響力、爸爸在婚姻中對配偶的依附關係對育兒的影響力來說明,新手爸爸也能是育兒潛力股,有機會成為育兒神隊友。

父親依附特色與育兒能力
芬蘭的團隊曾找了134 位新手爸爸和他們的嬰兒,從懷孕後期到嬰兒出生後 18 個月,共三個時間點進行資料收集,利用標準的成人依附訪談 (AAI)、夫妻適應、親子關係的量表,且直接到宅觀察新手爸爸跟孩子的互動,發現:
- 先強調一點,這組研究並不是按習慣依附理論的方式把爸爸分類,而是用一套叫WORKING MODEL OF THE CHILD INTERVIEW的工具訪談家長對孩童不同階段的期待與擔憂、照顧經驗、孩童情緒來時大人自身的感受及回應、孩童生病時大人自身的感受及回應、等等,來將大人的依附特色區分為
- 平衡型:能理解孩子的獨特性,並重視與孩子的關係。這些觀念是彈性的、開放的,並對孩子及其關係的感知和經驗有相當一致的描述
- 疏離型:與孩子脫節、冷淡而情感疏遠。對孩子的描述可以過分理智的,而低估了自身對孩子的意義。無法理解孩子的感情經驗,對未出生的嬰兒來到世界上會經驗什麼也沒有真正的興趣。
- 扭曲型:敘述不連貫和充滿矛盾。父母可能無法專注於孩子的事,因為他們可能被其他事情所困擾或分心,感到困惑或焦慮地不知所措。
- 具有平衡型依附特色的父親在嬰兒 4 個月大、18個月大時,與嬰兒的互動品質較高,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感投入、敏感性和回應性。
- 太太對婚姻的「不滿意度」跟嬰兒 4個月大時「較差的」父親與嬰兒互動品質有關,作者認為可能是父親在婚姻中感受到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到他自己的育兒行為,進而降低與嬰兒互動的品質。 *
- 不論父親的依附特色為何,研究發現父親與嬰兒的互動品質在嬰兒 18 個月大時普遍提高。*
*本研究中並沒有討論太太對婚姻的「不滿意度」是否會繼續改變父親與嬰兒的互動品質,如:太太抱怨,先生提高警覺多參與一點和嬰兒有關的事。但有提到「太太的婚姻滿意度」、「爸爸的依附特色」 、「爸爸對嬰兒的積極情感投入、敏感性和回應性」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

父親的育兒喜悅感會影響育兒能力嗎?
美國的喬治亞大學也找了138位新手爸爸和他們的嬰兒,從懷孕後期到嬰兒出生後 12 個月,共三個時間點進行資料收集,利用標準的成人依附訪談 (AAI)、評估育兒能力的相關量表,並分析爸爸跟嬰兒互動的錄影,發現:
- 這個研究對爸爸的依附特色分類直接按AAI的訪談來分,要先強調一點,很多依附理論領域的研究都會用AAI,但臨床上我們區分一個人的依附特色,不會用AAI裡制式的20個問題,要察顏觀色來分,另外AAI的分類奠基在4個分類上:
- 安全依附的人通常能夠建立和維持親密、健康的人際關係,信任他人,並且對親近感感到自在。他們通常較少對他人感到憤怒或恐懼。能清晰且平衡地敘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並理解這些經歷對他們的影響。這顯示出他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較為成熟,也較能以健康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連結。
- 逃避依附的人傾向於高度獨立,並避免與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他們經常感到被照顧者拒絕,而他們的照顧者也經常在情感上和/或身體上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類型的父親在育兒能力得分較低,這可能反映出他們傾向於迴避與孩子的親密互動,也較不願意主動了解孩子發展的各個階段。他們對自己成長經驗裡被照顧的負面事件,敘述中常帶有理想化、缺乏記憶和刻意的淡化。*
- 焦慮矛盾依附的人強烈渴望親密和親近感。然而,他們也經常擔心被人拋棄或拒絕。這些父親在虐待可能性和育兒壓力感受方面得分較高,而在育兒效能感方面得分較低。這顯示出他們在育兒過程中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也較難以自信和有效的方式來照顧孩子。他們談論過去依附對象時會易表現出憤怒或恐懼,言語往往冗長且混亂。
- 混亂型依附的人往往成長期間家庭環境混亂且充滿衝突。他們可能經歷過創傷、虐待或忽視,或者失去過多個依附對象,談論過去的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時,會出現邏輯或敘事上的失誤。這暗示著他們可能經歷過一些創傷性事件,而這些經歷尚未被妥善處理,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和認知功能。
*早期AAI的研發過程,保留了avoidant和dismissing兩個不同的次分類,後者帶有「我覺得我自己很好,自給自足,而別人是配不上我的」的概念,因為這層概念有點偏向自戀的範疇,所以後來的學者多半不再細分這兩者,在講依附行為時,就強調在「逃避親密」上。
- 育兒喜悅感是指爸爸對育兒角色抱持的積極態度和信念,包含對親子互動的喜悅、對育兒責任的接受程度、投入程度、對孩子情緒和需求的感知能力、處理孩子及自己的情緒等等。
- 研究進一步發現,育兒喜悅感較高的爸爸,在與嬰兒互動時會展現更高的敏感度。而擁有安全依附的爸爸在育兒過程中也能擁有更高的育兒喜悅感,也就是說爸爸在孩子出生前的依附特色會影響他們對育兒的態度 (育兒喜悅感),而育兒態度又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照顧孩子的方式 (敏感度)。
- 作者還指出,即使爸爸本身的依附類型不是安全型,只要他們能在育兒過程中找到喜悅和成就感,就能提升對孩子的敏感度,進而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發展。**
**這在Peter Lovenhiem的著作《依戀效益 (The Attachment Effect)》中也有提到,作者自己接受AAI訪談,揭露他的童年算不上安全依附,但透過他自己的育兒經驗,他重新習得依附安全感。

今天的文章結論很簡單:就是新生爸爸可以是潛力股,是可以成為育兒好夥伴的。我們之後會再花一篇講育兒信念可以怎麼改變新手爸爸。
參考文獻:
Lindstedt, J., Korja, R., Vilja, S., & Ahlqvist-Björkroth, S. (2021). Fathers’ prenat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infancy and toddlerhood.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5(4), 478.
Aytuglu, A., & Brown, G. L. (2022). Pleasure in parenting as a mediator between fathers’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and paternal sensitiv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6(3),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