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心中懷著希望繼續走下去,你不會總是孤身一人地走著 音樂劇《Carousel》
我為網站寫過相當多依附理論的相關文章,有對整體身體健康的,有講母嬰關係對兒少未來婚戀關影響的,有成人婚戀裡依附關係與婚姻品質的,也實際使用以依附理論為基礎的情緒取向治療服務親子、伴侶。而依附需求裡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其實是可以在後天跟真實的人際關係中學習到的。

(上圖選自modern attachment regulation spectrum – Therapist Uncensored)
以上圖來說,不論是左側逃避退縮型的依附,還是右側追擊親密型的依附,甚至中間的安全型依附,它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人可能在不同時空條件下游走在某些區段,但透過治療或一段高品質的人際關係,人有機會獲得依附安全感,而得到學界所稱的「習得安全依附」,然而人在毀滅性的打擊事件面前,我們都會陷入不知所措,都會彈回本來的依附風格一陣子,這在COVID有封城的國家、美國的911事件後都有研究佐證。先稍微離題講一個故事:
鋼琴家Claudio Arrau與老師的關係
1903年出生於智利的鋼琴家Claudio Arrau,在1歲時其父親就過世,此後跟母親、姐姐一起生活,他從小就展現驚人的音樂資賦,在8歲時獲得了智利政府的十年獎學金,前往德國學習,向李斯特的學生Martin Krause學藝,Martin Krause不僅只教導他鋼琴演奏的技術,還替他選擇英語、法語的老師、四處帶他探索柏林的博物館、歌劇院,進行全面的藝術養成,他在Martin Krause門下學習五年,後來老師因病驟逝,Arrau即使在家人陪伴下,他還是陷入了一段彷徨無助的時光,在1982年出版,由Joseph Horowitz和他的訪談集結的《Conversations with Arrau》裡,他這樣描述老師過世帶來的衝擊:
「老師的去世對我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以為世界末日了、我有被拋棄的感覺、我覺得我無法繼續演奏…當時有人建議我找別的老師繼續學習,我拒絕了這些建議,出於對老師的忠誠,即使這種忠誠有點幼稚,但我害怕換了另一個老師可能會感到困惑。我有這樣的感覺:任何一個老師能教我的東西,他都已經給我了,我必須消化一切,然後靠自己繼續前進。當然,找到另一個父親般的角色會舒服得多…在老師過世後這段絕望的日子裡,我有3-4年曾想放棄演奏生涯」
這個故事不是表面上師徒關係這樣簡單而已,Claudio Arrau在訪談中有直接承認「老師在我的發展中就是一個父親般的角色,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方面」。對Claudio Arrau而言,老師就是他自己一個依附的對象。
習得安全依附的來源
嬰兒期的受撫育照顧經驗是不可能逆轉的 (但這個經驗是透過什麼機制被「記」下來,改天會花時間講一下,跟一般的記憶記錄進大腦的方式有些不同),但即使童年時期經歷了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個體仍然可以透過後天的經驗和關係來習得安全依附。這些經驗和關係包括:
- 與朋友、伴侶建立積極且支持性的關係:積極且支持性的關係,可以幫助個體感受到安全感和被接納,進而改變內在運作模式,發展出安全依附風格。
- 參與心理治療,學習情緒調節和心智化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是指個體有效管理/承受/應對自身情緒的能力,而心智化能力是指個體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挑戰,進而促進安全依附的形成。
- 自我反思和成長,重新理解和接納童年的經歷:自我反思和成長可以幫助個體重新理解和接納童年的經歷,減少對過去的負面影響,進而發展出更健康、更安全的依附風格。*
- 宗教體驗**
*這在Peter Lovenhiem的著作《依戀效益 (The Attachment Effect)》中有提到,絕大多數還是得仰賴心理治療做前期工作才能重整依附關係
**同樣出自Peter Lovenhiem的著作《依戀效益 (The Attachment Effect)》,作者對天主教的信仰者進行觀察,也訪問了神經科學家及進行成人依附訪談 (AAI) 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同宗教體驗中,一神信仰的崇拜對象確實符合建立安全依附的所有條件。至於台灣民間信仰,目前並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
習得安全依附的益處
習得安全依附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有著諸多益處:
- 提升心理健康:安全依附的個體較少出現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他們擁有更積極的自我認知,更能有效地應對壓力和挑戰。
- 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安全依附的個體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穩定且相互支持的關係。他們更善於溝通和解決衝突,在關係中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 提升生活滿意度:安全依附的個體對生活更感到滿意,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他們擁有更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面對人生困境時更有韌性和應變能力。
人生裡的依附對象轉換

(上圖取自:Umemura, T., Lacinová, L., Kotrčová, K., & Fraley, R. C. (2018).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garding changes in attachment prefer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relation to romantic relationship length: longitudinal and concurrent analys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20(2), 135-159.)
人會隨著進入校園生活、職場、談起戀愛、組織家庭,轉換主要的依附對象,這大家都知道,而在結婚前最劇烈的變化,確實就發生在戀愛中。以上圖來說明:
先說明一下這個研究的組成樣本,它來自於兩組團隊:①870 名捷克年輕成人,受試者平均年齡為 21.57歲 ,其中81% 為女性,收案時全在戀愛關係中。②以北美為主,共52個國家,年齡在18-65歲的,共 1269人,其中79% 為女性,平均年齡為 30.61 歲,收案時全在戀愛關係中。這兩組團隊都進行了3年期的追蹤。結果發現:
- 上圖表表示的是依附關係裡逃避程度的變化軌跡:
- 在戀愛關係開始時,最好的朋友是最不逃避的依附對象,伴侶則次之,母親排名第三,父親排名第四。
- 隨著戀愛關係時長的增加,伴侶會逐漸成為最不逃避的依附對象。
- 下圖表表示的是依附關係裡焦慮程度的變化軌跡:
- 隨著戀愛關係時長的增加,對伴侶、母親和父親的依附焦慮均呈現下降趨勢,但對朋友的依附焦慮則沒有顯著變化。
- 總結起來,談戀愛時就是:
- 個體對伴侶的依附逃避會減少。
- 個體對朋友的依附逃避會增加。
- 個體對伴侶的依附焦慮會減少。
- 這些變化是非線性的,也就是說,在戀愛關係開始時變化較快,之後則趨於平緩。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追蹤3年,早就不是我們曾在《戀愛腦與依附》裡所講的階段,代表他們也許也都進入穩定交往關係中,也可以看到戀愛確實有機會習得依附安全感,至少可以看到這些人對主要依附對象、對父母的依附焦慮也都下降了。這有點回應到芝加哥大學神經心理研究學者Stephanie Cacioppo在《為什麼要戀愛》裡結尾強調的「愛是一種生理需求,社會關係促使大腦演化為宇宙最偉大的器官」、「愛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伴侶、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Umemura, T., Lacinová, L., Kotrčová, K., & Fraley, R. C. (2018).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garding changes in attachment prefer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relation to romantic relationship length: longitudinal and concurrent analys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20(2), 135-159.
Jańczak, M. O. (2024). Mentalization,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to alternative attachment figures in retrospectively defined earned secure adults. Current Issues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2(1), 30.
Jacobsen, C. F., Falkenström, F., Castonguay, L., Nielsen, J., Lunn, S., Lauritzen, L., & Poulsen, S. (202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needs, earned secure therapeutic attachment and outcome in adult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92(7),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