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的三方協作(5): 與孩童同在

文:吳俊漢醫師

我記得十多年前,考完成人精神科專科醫師,決定再多一年來訓練兒童青少年專業時,第一次參與兒童心理師帶領的自閉症兒童團體時,有一幕很深刻的印象:「兒童心理師怎麼都蹲著工作」?

蹲著工作,其實不只是身體上的低姿態而已,它也意謂著從兒童的視角去看、試著以兒童好像比較局限的認知判斷能力去感受圍繞他身邊發生的事。

1950年代開始,兩位重量級的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與John Bowlby透過對母嬰互動的長期觀察、靈長類的模擬試驗,證實了兩件事:①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人與人的關係 (這3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孤獨對健康的重大影響也受到更多關注);②當人類感到恐懼不安時,會啟動對一個重要他人的依附需要,若對方能提供足夠的親密感,能予以支持與安慰,這個本來無助慌亂的個體就能漸漸從情緒的漩渦裡沉靜下來。

人類的孩童在整個自然界中,都是異常脆弱的個體,無論是生理心理層面,都需要很多年雙親的養育,才能長大成人,進行下一輪生命的延續。而對孩童來說,生命早期到學齡期,那位重要他人,最有能力協助他穩定情緒的,就是雙親了。

兒童從雙親身上得到的,絕對不是教認字寫功課這些冷硬的東西而已,他除了模仿您的行事為人外,他也從您這邊學習怎麼判斷這個環境安不安全、怎麼解讀人際中的情緒線索、怎麼面對挫敗感、怎麼建立親密關係。所以,教養的風格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有機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感的人,也就是您。

父母到底對孩童的生命有多大影響力呢?我想先分享中央研究院的本土研究 (請點閱進去),這份調查充分顯示家庭對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有多大的影響。另外,想再跟家長們講件事,父母的保鮮期很短,據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顯示,孩童13歲時就會開始對媽媽的聲音無感,代表此階段生理心理、性荷爾蒙的影響下,孩子要進入人生下個里程碑了。

我相信有養育兒女的父母,都聽過百歲派、親密派、正向教養、阿德勒教育、虎媽教育…這些繁多的名詞。親子互動風格在多種兒童心智發展的困擾上都有做過相關性研究,我們在此還是鎖定主軸,來問兩個問題:①什麼風格會教出ADHD的孩子嗎?②什麼風格會惡化ADHD的孩子嗎?

①這題很簡單,ADHD是一個在成因上主要源於遺傳的疾病,所以,一般情況下,您沒有厲害到把本來沒有ADHD體質的孩子教成有ADHD

②Claussen等學者總結59份持續追蹤的研究,確立對孩子的需求可以敏銳地覺察並予以溫暖支持的風格,是對ADHD孩子最好的教養,而喜好批評的雙親,則容易拖長孩子的病程,尤其在其他干擾行為上。此外,過度干涉 (如:直昇機式父母)、反應過當、過分嚴厲也是不理想的風格,至於疏忽虐待、父母離異、單親教養當然就是更糟的了。

我相信每對ADHD孩童的父母,心裡都有許多苦衷,醫療人員強調愛與包容,常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談何容易?個人也有好多壓力,誰來聽我訴苦?下一篇,我們就請臨床心理師跟您分享「自我安頓」的方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