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讀懂你:自閉症孩子的早期介入要點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我的孩子只是不會說話,他怎麼會是自閉症?】

臨床執業多年,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回應。畢竟對於家長而言,「自閉症」要比「語言發展遲緩」嚴重多了!那到底為什麼會被診斷為自閉症?

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自閉症更精確的名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其中原文顯示的「類群(Spectrum)」,代表了ASD本身的多樣態。也就是說,每個ASD都是不一樣的!這顯然也澄清了大多數人對於ASD的誤解,當被診斷為ASD,並不都代表著你的孩子「很嚴重」、「不會說話」、「一輩子都需要被照顧」。

基於DSM-5的診斷準則,我通常會用下列的幾個面向去向家長解釋自閉症類群障礙:

A. 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

~社交溝通行為的缺損:這並非代表完全的失去語言功能!我要再次澄清,ASD不等同於不會說話。事實上,ASD兒童的語言困難,主要在於「無法達到溝通目的」。有些高功能ASD兒童即使具備與年齡相符的語言能力,但常會表現出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語言特徵。

    ~非語言溝通行為的缺損:此部分同樣也強調溝通目的,但不同於上面強調的語言功能,此部分「更重視在眼神接觸與肢體語言交流上是否有達到溝通目的」。除了最明顯可觀察到的眼神對視困難,臨床上也常會留意ASD兒童的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 JA),包括社會性微笑、看向他人發聲,或以手勢動作做出給予、展示。

    B.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

    此部分如同標題,ASD兒童會出現固定、重複的行為模式。臨床上最常被家長觀察到的,是對於遊戲獨鍾的單一玩法,例如:將玩具車倒過來,專注於玩輪子,反覆地將輪子轉動並注視輪子轉動過程。此外,包括儀式化行為(例如:固定的起床儀式,堅持要由自己叫家人起床,若家人先起床,則須重新躺回床上、由自己叫起,才不致發怒)、狹窄而特殊的興趣(例如:喜歡轉動任何在手上的東西,即使大如電風扇的外蓋,也能拿起來旋轉),或對於感覺刺激的輸入過度反應(Sensory Over-Responsivity, SOR),都是ASD兒童常見的特殊行為特質。

    【臨床心理師能夠怎麼幫助ASD兒童?】

    過去在醫療場域中,我經常發現家長在幫助ASD兒童積極介入早期療育時,並不會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大多情況下都是在上其他療育課程時,被老師反映半小時的上課時間,需要耗費二十分鐘以上來處理怎麼安撫都無法獲得控制的情緒問題時,才會在其他職類的老師建議下前來。

    我想以簡單的Q&A,來回應家長對於心理治療的誤會!

    Q:ASD兒童,尤其0-6歲的ASD幼兒,要怎麼做以談話為主的心理治療?

    對於兒童或幼兒,臨床心理師更多時候是利用「玩具」取代「語言」,讓「玩具」成為他們表達需求及感受的媒材。

      Q:每個人都會玩玩具,你們玩的有什麼不一樣?

      臨床心理師會利用像「ImPACT家長訓練方案」或其他自然發展行為介入(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NDBIs)的方式,教導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相關的互動類教學技巧包括:

      • 跟隨兒童引導:讓孩子選擇自己想玩的玩具或活動。
      • 製造機會讓兒童互動參與或溝通:在此策略中,臨床心理師會透過示範,教導家長如何「加入遊戲」;其中的技巧像是行為模仿(例如:在孩子用積木做扔擲時跟著動作)、誇大化反應(例如:在積木扔擲出去的時候做誇大配音)、示範與擴展語言(例如:將孩子的行為描述出來)等。
      • 等待兒童互動參與或溝通:在此策略中,臨床心理師會透過遊戲性干擾(例如:將積木全數推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讓孩子必須做出溝通行為)的方式誘發溝通;帶領家長去瞭解孩子自發溝通時的形式,藉以建立更多的溝通技能。
      • 把兒童的行為當作「有意義的行為」來回應,並透過跟隨他的行為,再進一步以你希望兒童使用的更成熟行為來延伸互動:即使孩子的行為是無意圖的,臨床心理師也會被把他當作有意義來回應,同時示範另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需求,以供孩子學習更成熟的行為。

      依據上述,希望家長已經瞭解,臨床心理師在心理治療中會透過行為觀察、遊戲互動,帶領家長一起看到孩子無法用說來表述的想法及感受,同時也會教導家長社會溝通訓練的策略,以此幫助孩子以更成熟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及感受,降低因讀不懂孩子而產生的教養壓力。

      歡迎大家到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的官網填寫預約自費表單,讓我們幫助你,讀懂ASD兒童的需求及感受,也使您與孩子同時往前邁進一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