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近期每次在做親職講座時,我都會以下列的問句做為開場:「如果爸爸媽媽和孩子在飛機上遇到亂流,你們會怎麼做?會選擇先幫孩子戴氧氣面罩,還是會先幫自己戴好再幫助孩子?」大多數的家長都表示「我會先幫孩子」!但如果家長在幫孩子戴氧氣面罩中動盪、左右搖晃,又該怎麼幫忙孩子戴好氧氣面罩?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先幫自己戴好再幫助孩子」,如同親子間發生衝突時,做一個平和的家長,才是我們的首要工作。

【要怎麼做一個平和的家長?】
請記住,當一個平和的家長,不代表不能有任何情緒!家長也是人,當然也有情緒!但情緒到底是什麼?
情緒,是一個人做「自我表露」和「與外界溝通」的重要角色,更是很多行為的背後驅動力。以心理學中最常引用的例子來說,我們在遭遇一些緊急、危險且危及生命的突發事件時(例如:看到蛇),我們會「感到驚嚇」,而做出「戰鬥或逃跑」反應。這是人類經驗幾十萬年的演化結果,以避免原始人在危機四伏的生活中失去性命。但我想問家長,我們在親職教養中真的會遇到危及生命致需要我們戰鬥或逃跑的問題嗎?這可能只是原始人代代相傳的自然現象。過去的原始人為了保命,會習慣性地「戰鬥或逃跑」,這樣的生活模式也影響著現代人,使得大腦在面對問題時,會自然地將問題判斷成具有危險、危及生命的嚴重事件,導致我們的身體做出「戰鬥或逃跑」反應。
【教養中真的會遇到危及生命的問題嗎?】
但是,教養中真的會遇到危及生命的問題嗎?當然不會,我們顯然已經不再處於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了。除去「危及生命」的議題,我想家長更應該思考,這些行為的選擇對於教養上的長期影響。
我想進一步引用學者羅斯・哈里斯在接受與承諾治療(ACT)中對脫離糾結的描述,來幫助家長思考。家長也可以試著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紙,照著下列的指導語一起做紀錄。
- 想像著我們總是在做一些選擇,我們吃飯、喝飲料、走路、說話、睡覺、玩耍,或即使只是盯著牆看,都是在做一些選擇(家長可以在紙上畫下一個小圓圈,並寫下「選擇點」,如下表)。我們做的其中一些選擇非常有用;它們幫助我們拉近親子關係,所以我稱它們為「走向」(家長可以在紙上畫下一支箭頭,如下表)。當我們朝著走向的方向行動時,這意味著我們在有效地拉近親子關係。
- 但是,也有一些事情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它們會讓我們耗損親子關係,也就是「離開」。當我們離開時,這意味著我們的行動是無效的,做的事情往往會使生活從長遠來看變得更糟。(家長可以在紙上畫下另一支箭頭,如下表)。
- 接下來,家長可以嘗試將近期發生的教養困擾放在「選擇點」的下方,嘗試思考就長遠來看,您的選擇所驅使的行動是屬於離開(耗損親子關係),還是走向(拉近親子關係)。
以「孩子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寫完作業」為例,若家長生氣怒罵孩子,也許可以讓孩子快速完成作業,但長遠來看,這樣的方式除了會讓雙方都精疲力盡,也可能會讓孩子抗拒寫作業,顯示這樣的選擇產生了一些相反的效果,讓我們耗損了親子關係;而若家長在思考後「選擇放下身體釋放出的戰鬥或逃跑訊息」,陪伴孩子處理其面對的困難、教導問題解決的策略,則可以有效拉近親子關係,也能在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到問題解決之適當策略。

【回歸主題,家長可以怎麼自我安頓】
吳醫師在上一篇衛教文章提到了醫療人員最常提到的自我安頓策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除此之外,我在親職講座中也很喜歡帶家長玩一個小遊戲,以提供一個放下身體釋放出的戰鬥或逃跑訊息之小方法!
【放開拳頭】
我想請家長把右手伸出來、將四根手指往手心內彎;這形狀就像是您左側大腦的輪廓,而四根手指所在的位置,就是所謂的「前額葉」,它是負責控制情緒、衝動行為之重要區域。當我們握拳(將大拇指覆蓋在四根手指上頭),就像是把「前額葉」覆蓋住,讓它無法運作;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醒自己把手放開、讓「前額葉」工作,以幫助我們更理性的面對教養中面對的問題。
另外,向身邊的人表達出自己需要休息之需求,主動邀請親友協助、擔任一日保姆,或在覺察自己已無力於做自我的行為控制、情緒控制時前往醫療院所尋求專業諮詢,都能夠幫助您更勝任於「家長」的角色,成為「夠好的父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