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自閉症的診療是我們的基本功,既要會診,也要能療,前者因為涉及族群廣大,後者因為處理難度不小。
2012年時,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團體發表了一份相當重要關於自閉症孩童發展軌跡的研究,針對6975位自閉症孩童,透過每年至少4次評估,追蹤期達到9年的觀察,得到幾項關鍵的結論:
- 自閉症是一類不同個體間差異很大的疾病,依整體功能的變化來看,大致可看出6類發展軌跡
- 大部分孩童在溝通領域上(當時使用的是第4版的診斷准則,溝通主要指「口說」能力)會漸漸成長
- 在社會互動性,孩童發展軌跡差異很大
- 起初功能狀態最好的,未來漸趨正常的可能性最大
- 大部分的進步都發生在6歲以前
- 接近10%的孩童,起初看起來非常嚴重,但進步飛快 (下圖中紅線所示)
- 重覆固著刻板行為,有7%會惡化,有8%會進步 (下圖中C紅線所示),其他幾乎持續同等強度
- 在社會互動性、溝通領域上進步飛快的孩子 (下圖中A與B)是有高度重疊的,這也呼應我們前一篇文章「讓我讀懂你:自閉症孩子的早期介入要點」強調的,促進互動與誘發溝通是療育的重點。

我們先前有提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隨著孩子長大,它的診斷穩定性並不是非常高,但自閉症類群疾患完全不同,2017年挪威學者Bieleninik主持的統合研究分析指出:即便長大後症狀強度有改變,核心的診斷穩定度是非常高的,但,功能狀態、生活品質、適應性行為的品質可能不同,這意味在某些條件滿足下,孩子有機會不用像年幼時,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協助,甚至可能獨立自主生活。

在早期,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做為自閉症治療手段中唯一有實證的王者,每週25-40小時、每天2-5小時,為期1-3年這樣密集而長期高強度的療育是確保療效的基本要件,但隨著各種自然發展行為介入 (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NDBIs)手法的興起,療育漸漸轉向更看重每次執行過程的品質與家長的參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也自然的轉變,畢竟,最熟悉孩子的人,是爸媽而不是治療師,若爸媽能熟悉療育的重點,也學到撇步,就能在陪伴孩童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就有機會帶孩子在社交溝通領域上突破。
目前台灣仍然有治療師願意從事ABA這類的治療,但終究耗時費力,而且單元反覆操作的過程,不僅對許多家長、孩子頗是折騰,也未必能看到孩子能自發地擴大溝通的質與量,故而相對較有彈性的NDBIs就成為不錯的治療手段。
那到底那類的孩子可以突飛猛進呢?歷來學界做過不少研究,過去曾認為進入治療的年紀 (即所謂「越早越好」、「治療黃金期」)、孩童初始的智力會是關鍵,但近年的研究對這類說法的一致性不高,反而比較側重①療育的連續不中斷(不是「時來時不來」、不是「淺嚐輒止」、不是隨便「見好就收」)、②家長的參與度(無論是對家長來參與指導式的訓練,或是家長來接受培訓成為協同的治療者)
我們的團隊對宜蘭各種有需求的孩子們一大心願便是:希望能帶您一同參與在有實證有效益的治療中,我們皆有ABA與幾類NDBIs的實務經驗,也已向衛生機關提出從社區篩檢、到宅療育、家長教練方案、到社交技巧團體一系列服務,願能助您一臂之力,減省您身心上的重負,也有機會助孩子往前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