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可以Let It Go嗎?

文:吳俊漢醫師

前幾年有本不錯的書《你教育孩子? 還是孩子教育你?》,由後來得到普立茲獎的專欄作家Jennifer Senior所寫,您看過嗎?

台灣近年流行各種教養學的專書,各種沾上邊的專業都可以出個書,但真的有教養專家?教養王道嗎?其實不光台灣關注教養的議題,從巨大的醫學資庫裡發現,從1970年代開始至今,就有50萬篇跟教養有關的期刊論文發表,族群遍布橫跨五大洲各種不同發展程度的經濟體。確實,很多研究有告訴我們「什麼是對孩子不理想的教養」,但有沒有絕對的萬靈丹,保證「孩子這樣教最好呢」?相信有些父母聽過猶太教育塔木德經、阿德勒正向教養…等等,台灣的書市上也有長年暢銷的教養書,這些東西真的能全部搬來用嗎?

教養這事在真實面對孩子時有幾個蠻艱辛的時刻:①不同代間自身經歷的教養模式,與社會文化向西方看齊,這兩股力量的拉扯;②有誰天生具備當父母的能耐嗎?③你想樹立的教養方式,在家有人挺你嗎?④你和孩子每天的身心狀態都會有所起伏,怎麼貫徹始終一套方式?…於是乎,教養變成一個不斷被家庭內外各種勢力模塑的壓力情境。我們舉台灣2022年的研究為例,對新手媽媽來說,初為母職的壓力對她「是否了解嬰兒的需要且有技巧及能力予以回應」這份自信,會帶來衝擊,而這時必需她身後所有的支持網絡都挺她,她才能熬過這關,那支持的力量從何而來呢?新手媽媽能感到最強力的後盾,分別是

  • 娘家親戚
  • 配偶
  • 朋友
  • 夫家親戚

而什麼類型的支持對新手媽媽才有感覺呢?

  • 關心協助式的,如「他們讓我感到我很重要」、或情緒支持式的,如「我需要他們時,他們能安慰我」,這兩類的支持是有用的
  • 給建議式的,如「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給點解決方法」、或分工合作式的,如「我很累時,他們會扛一些家事」,對新手媽媽來說,很無感。

哈佛大學教授Daniel Todd Gilbert在2006年出版一本熱銷書《Stumbling on Happiness》,內文有一幅非常經典的婚姻品質與孩童年紀的圖表,可以看出明顯的趨勢:爸媽盼呀盼的,寶貝出生了,但嬰孩出生後婚姻滿意度會下降,孩童入幼稚園、小學後會稍微反彈,而孩童變成青少年時會掉到最低點,直到子女離家了,部分配偶的婚姻滿意度會反彈。

為什麼我這篇文章明明要講教養,為什麼先提兩個看似無關的事情:新手媽媽的壓力、婚姻滿意度?因為教養中,媽媽的狀態跟孩童的狀態不是兩個獨立無關的事件,而是兩者間會產生奇特的交互作用。當然,父親在教養中的角色也很重要,日後我們會專門用一次講座的機會來分享「人在心也在」的爸爸在教養現場對孩童是如何至關重要的事。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表達和協調能力固然部分受到天生氣質影響,但父母提供的親職能力、教養方式、生活型態及依附環境,仍會對孩童產生長久深遠的影響,例證如下:

  • 在孩童3歲以前,提供有安全感的依附環境,能令孩童擁有較好的自我管理、抑制衝動的能力,且能一直影響到青春期都還有較好的學習效能
  • 在孩童3歲以前,提供較多認可孩童情緒、主動參與孩童世界並表達感興趣的教養方式,能給予孩童較佳的心理韌力,甚至到小學5年級都比其他孩童更容易從學習、人際、社會情緒等領域的挫折情境中復原。
  • 母親的情緒協調能力較差,越容易產生以責罵、威脅、忽略的方式回應孩童的情緒反應,進而提高孩童焦慮感,而此一結果又會再次提高母親的焦慮感及較不良的回應方式
  • 過分嚴厲的教養風格會促使孩童更容易產生易怒、暴躁、挑釁、刻意違規等行為
  • 睡眠不足可能會降低孩童及青少年對情緒線索的解讀能力,造成人際衝突增加

綜合上述,縱使教養沒有萬無一失的法則,但確實它有個大方向是對孩童較有益的。此外,教育部這些年相對重視兒童青少年的睡眠議題,也鼓勵您要好好面對孩子的作息,提供孩子充足的睡眠。在每次的臨床現場,我都鼓勵家長做您能做的,有時一些微小的改變就能創造不同的互動氣氛,「抓緊大原則、放掉小細節」是因應孩童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教養關鍵,而作息就是其中一項緊要原則。

教養中還有一塊較有挑戰的領域,就是行為改變技術的各種撇步。行為改變技術是所有專攻兒童青少領域的醫師及心理師最熟稔的能力,然而爸媽若沒有經過足夠的演練,縱使對「行為記點」、「代幣法」、「積極暫停」…等名詞朗朗上口,甚至也在家實驗,還是會有許多陷阱使得孩童失去參與改變歷程的動機,若您有這方面苦惱,也歡迎您前來就醫或諮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