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大哉問,到底哪裡不專注?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注意力的定義】
雖然每個人好似都知道什麼是注意力,但事實上我們平常所說的「注意力」,是一種多面向建構的概念,並不只是在形容「無法持續專注做一件事情」的狀態!學者Sohlberg與Mateer即透過「注意力臨床模式」,將注意力區分成五種類型,以下讓我們逐一介紹。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

  • 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注意力類型,意指在接收到視覺、聽覺或觸覺刺激後,立即專注於當下所該進行的任務中的能力。
  • 例如:一聽到媽媽下達的口語命令,就立刻起身動作。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 這是除了集中性注意力之外,最常被提到的注意力類型!也就是在長時間且重複的活動中維持一致行為反應的能力。
  • 例如:專注寫作業超過三十分鐘,且不會因為耗時太長而開始不專注。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 從這裡開始,我們要介紹比較特別、不常被提及的注意力類型!首先,我要先介紹「忽略不重要訊息」的能力,意指面對多重訊息的干擾下,可以不受周遭不重要訊息干擾並專注於當下目標任務的能力。
  • 例如:在教室上課時,可以忽略一旁有人走過走廊的腳步聲、操場上的吵鬧聲、校外的車聲等,並專注於課堂上。

◎交替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

  • 接下來,我要介紹「轉換任務」的能力,意指可以有意識的轉換注意力焦點,在不同任務間交替工作的彈性能力。
  • 例如:在考聽寫時能夠注意聽廣播內容,並在結束聽寫後能夠立即將注意力投入於考卷上。

◎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 最後,我要介紹「一心二用」的能力,意指可以在同一時間專注進行多重任務的能力。
  • 例如:在上課時一邊專注聽老師說話,一邊專注地將老師所說的內容抄寫下來。

當我們能夠進一步的透過注意力評估,瞭解孩子是在哪一種注意力類型上出了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提供符合孩子需求的應對策略,幫助孩子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務!

【培養注意力的基本原則】

  1. 一次做一件事情,才能夠「有效集中」。
    如果用叫的不理會,那就讓別的感官系統補助吧(例如:輕碰肩膀,讓孩子注意到你)!
  2. 既然耗時太長容易分心,我們就「一點一點來」。
    如果孩子無法持續專注作業達30分鐘,那就每20分鐘休息一次,讓孩子能夠在作業時維持較好的學習品質與表現!
  3. 要是無法忽略干擾物,就讓我們直接避開它。
    如果孩子就是無法忽略周遭的干擾刺激,可能就不適合在客廳唸書喔!畢竟相較於周遭刺激豐富的客廳,他更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無物件或聲音干擾的讀書環境;當然,在課堂中也應讓孩子遠離門窗,盡可能坐離講台更近一點的地方,也能有效幫助孩子更專注於課堂上喔!
  4. 既然無法有意識的交替或同時作業,那就讓輔具來幫助你。
    • 我們可以在家擺放白板、桌曆,或小紙條,提醒孩子完成任務,以此練習運用周遭隨處可得的道具,幫助自己更有效的完成交替作業。
    • 或教導孩子在寫課堂筆記時運用一些符號、簡寫等特殊方式,幫助自己能夠流暢地同時進行任務業。
  5. 當然,多重任務的涉及層面可能較為廣泛;以邊聽課邊寫筆記來說,其表現上的弱勢除了可能與分配性注意力有關,也可能與筆記的書寫速度、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狀況、學習動機等面向有關,故仍須仔細觀察、釐清孩子的主要問題根源,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孩子。
  6. 3C產品不只會傷視力,更會損害注意力
    3C產品本身的聲光特性,乍看之下好像成功的讓孩子不吵不鬧,但其實可能是因為訊息量太大、孩子的大腦尚無法處理,而進入類似關機的狀態,也使那些訊息無法被組織、過濾或消化,影響了大腦發展!此外,長時間的使用也可能會讓大腦習慣那樣高強度的刺激量,使得孩子只對那樣高強度的刺激有反應,對於其他的刺激物就都提不起勁,當然也就對學校的課業不感興趣了。

欲進一步瞭解孩子的注意力是否有所不足或在哪類型上特別需加強,請至五餅二魚身心科診所之自費預約表單填寫,或於門診時間看診瞭解詳情。此外,也非常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報名參與本所於11月18日舉辦的效能父母訓練課程,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堅定的指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