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教育部自2022年8月起宣布高中生每週有4天,可以早上8點才到校,除了是回應公共政策的倡議,要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外,您知道睡眠習慣與學習效能有關係嗎?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深睡期對記憶的提取、留置、鞏固成為長期記憶,都有很大的影響。2019年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針對機械學科的學生做過研院,證實❶睡眠的總量、品質❷就寢的時間❸作息的一致性(就是指避免假期的無節制補眠)都對成績有明顯的影響。然而,不是睡越多對認知表現越好,在近期一份含括63個國家,超過73萬人次的睡眠研究發現,正如先前我們在《睡眠與進食的蹺蹺板》一文有提到的,睡太多睡太少對整體健康都不理想,而對學習成就來說,似乎也是如此,而此一趨勢在年紀老化過程中變得更明顯。

那對年輕人呢?新加坡近期發表一個類似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經歷六個學期的分析,證實早上8點的課(俗稱「早8」),比起其他時段的課程,出席率明顯更低,出席者的睡眠總量明顯更不足,而一週裡頭早8的課越多,成績越差。德國在2016年曾選定一所公立中等學校,讓10-12年級的學生可以自行選擇8點或8點50分到校學習,研究進行4年後發現,8點50分到校學習的青少年成績略好,但把原始的成績、性別、不同學科的成就、睡眠總時數納入分析後,無法直接得出「睡久一點,成績比較好」的結論,但仍不否認對於部分明顯睡眠缺少的青少年來說,「改善睡眠非常有可能改善學習」。
如果把社群媒體的使用加進來分析呢?那結論就蠻一致的了,無論在中東、印度、東亞、北美的研究都顯示,社群媒體的使用會在大腦中形成酬賞機制 (對青少年、大學生來說,想像中的觀眾成了真實會按讚、訂閱、分享的網路大眾,是多麼振奮的事呀!),就會接著去影響睡眠總時數及隔天的學習品質。
睡午覺對下午的課堂學習表現也會有影響,另外找個時間再聊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