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西方文明自笛卡兒以來,理性主義在近500年的時間成為科學界與社會上的真知灼見,彷彿人類的情感是個多餘冗贅沒用的玩意,真的是這樣嗎?在一些真人的實驗中,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在急難之際保全性命,那做決策呢?不是坊間都高舉「不帶感情地、秉持理性地」判斷行事嗎?

以色列的學者Eyal Winter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情緒賽局:揭開決策背後的情緒機制,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盛讚,提高人生勝率的 23項贏家邏輯》,用整本書中大量的實驗經濟學的例子,在論證情緒與理性通力合作下才能做出適切決策這件事,其中有章講了一則非常有趣的研究,在以巴衝突的現下,或許可以給您多一些不同的思考:將德國人、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做兩個信任賽局實驗,實驗是這麼進行的:
- 第一輪:提議者A從實驗主持方拿到一筆錢,他可以從中分出任意數額給接受者,接受者B要是從提議者那邊得到1美元,接受者B可以從實驗主持方再得到2美元
- 第二輪:接受者可以從其所得中回贈任意數額給提議者
結果如下:
- 同國籍玩家間對玩時,A轉移金錢給B的比例高低分別是:巴勒斯坦人(66%)、德國人(50%)、以色列人(36%);而且A的轉移與B的預期幾本上都一致,沒有驚喜感,看來玩家們對所屬社會的文化準則都有很高的直覺
- 不同國籍玩家間對玩時,A給出的金額、B的預期都仍然以同國籍的文化準則為基礎,結果就會形成「巴勒斯坦人覺得以色列人小氣又歧視、以色列人覺得巴勒斯坦人善意又大方」
回到主題,做決策可以不帶情緒嗎?

答案很顯然是「否」的,我們從最左下角往右上一個個細講:
①不可控的影響事件,如天氣:1983年科學家便發現人在晴天時的幸福感及對事物的滿物度較高,在2003年時科學家做了26國的跨國研究,發現股市表現與成交日的當日日照量有明顯正相關,2007年時科學家再發現股市交易量與當下該國世足賽的表現有關,如果該國被淘汰了,股市交易量就會下滑。還有一點就是人自身的可變性,我們往往對同一件事今天這樣想,明天又是那樣想。
②決策當下的情緒狀態:這又涉及個人本身長期的情緒狀態、對突發事件的情緒反應、可獲知多少與決策相關的訊息、做決策的時間是倉促還是過分冗長、我們如何思考未來事件的當事者跟自己是處在合作或競爭的關係,這全都會有影響。情緒同時還會影響我們對事件風險的預判以及責任歸屬的想法,進而在決策歷程中影響我們思考的範疇及深度。
③對預期結果衍生的情緒會回頭參與決策的歷程,甚至幫助我們去修訂決策的方向。
事實上,做決策還是挺困難的,因為是在面向一個不可控的未來,很容易產生受挫、焦慮、不安、恐懼、憤怒各類的情緒,也因為情緒真實地參與決策歷程中,所以想靠意志去消滅決策中產生的苦惱情緒,多半是徒然的,我們先前寫過一篇《職業策略規畫師在做什麼?》講過,有時做決策可能需要有人陪你一小段,這週六10/28下午將舉辦一場演講及對談「Plus 1 上行人生」,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來參加,看看企業家前輩怎麼做決策怎麼想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