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同住的方方面面

文:吳俊漢醫師

其實不僅在台灣,離婚後互稱前夫、前妻的兩個人,繼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並不算是極端少見的狀態。我們說過,婚姻有很現實的、很物質的、很麵包的那面,所以離婚後繼續同住,有時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但一如所有的選擇,這裡頭有好有壞,有看得見的方便,也有潛在的風險,今天我們用幾篇文獻來討論這裡頭值得關注的事。

  • 經濟因素: 離婚往往導致經濟狀況的改變,在現今生活成本高漲的經濟環境下,許多夫妻在離婚後無力負擔各自的住所。尤其當夫妻雙方只有一方工作,離婚後要維持相同的生活品質更加困難。
  • 子女教養: 對於有年幼子女的夫妻來說,繼續同住可以維持孩子原有的生活環境,減少因離婚帶來的衝擊。此外,像美國的某些州有法律規定,若父母雙方同住,則無需支付子女撫養費。因此,有些夫妻會選擇繼續同住以節省開支,或爭取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 社會觀念的改變: 隨著社會對離婚的接受度提高,離婚後繼續同住也逐漸被視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 減輕經濟負擔: 繼續同住可以分攤房租、水電等生活開銷,減輕雙方的經濟壓力。
  • 提供子女穩定的環境: 孩子可以繼續住在熟悉的環境中,維持與父母雙方的關係,減少因搬遷、轉學等帶來的適應問題。
  • 方便共同分擔育兒責任: 雙方可以更容易地協調照顧孩子的時間,減輕單獨撫養的壓力。
  • 持續的衝突和緊張關係: 即使已經離婚,雙方仍可能因為生活習慣、子女教養等問題產生摩擦,影響彼此的情緒和生活品質。
  • 缺乏個人空間和隱私: 繼續同住意味著雙方必須持續分享生活空間,可能導致壓抑和不滿。
  • 難以展開新生活: 繼續同住可能會讓雙方難以放下過去,阻礙展開新戀情或追求個人目標。
  • 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父母持續的衝突和緊張關係,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研究顯示,父母離婚後的持續衝突,比離婚本身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有一個比較大的禁忌是值得小心的,在原來的婚姻關係中,曾經歷任何型式的家庭暴力,繼續同住是相當危險的,請參考《為何要遠離具有黑暗人格三角特質的人?》、《戀愛中的有毒關係

  • 壓力和焦慮: 即使已經離婚,繼續同住仍可能帶來壓力和焦慮,尤其是當雙方關係不佳時。
  • 情緒困擾: 缺乏個人空間和隱私,難以展開新生活,都可能導致情緒低落、沮喪等問題。
  • 人際關係的影響: 繼續同住可能會讓朋友、家人難以理解,影響社交生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起美國就流行「離婚後還可以是好朋友」的說法,在台灣,這種說法透過名人夫妻檔在媒體上的發言、影劇綜藝新聞也一再被擴散,但實際上真的做得到嗎?恐怕不是,丹麥在2020年還發表了一個叫「離婚後的合作」 (Cooperation after divorce, CAD) 的隨機對照實驗,利用線上教學平台提供多媒體互動,主題包含協助孩童經歷父母離婚、對同教養的協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離婚對自身的影響、放下和寬恕、應對悲傷、處理負面想法、危機處理和憤怒管理」這塊自我調適的歷程,經過一年的線上學習,這個教學平台幫助離婚者更好地應對離婚帶來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從而間接地減少了對前任伴侶的敵意。這說明什麼?「離婚後還可以是好朋友」是一種理想狀態,不是每個人在簽字離婚完就從此海闊天空,真的放手了。

  • 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顯示,父母離婚後若持續衝突,孩子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情緒困擾、學業表現下降等問題。即使父母沒有明顯的衝突,孩子也可能因為家庭結構的改變而感到不安和困惑。尤其是高衝突離婚的影響更大,請參考《高衝突離婚對子女影響
  • 對婚姻和親密關係的負面觀感: 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離婚的經驗,對婚姻和親密關係產生負面觀感,影響日後建立穩定關係的能力。這從1960年代就有研究持續在做,目前比較新的觀點是:
    • ①孩子看到父母離婚,雙方背棄了對婚姻的承諾,讓子女未來對婚姻的承諾感也降低,更容易在婚姻出現問題時選擇離婚,而這同時也與子女較差的人際技能有關;
    • ②父母離婚顯著增加子女離婚的機率,且雙方配偶都來自離婚家庭的婚姻,離婚機率遠高於只有一方來自離婚家庭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家庭結構轉變次數 (例如父母離婚、再婚等),也是影響子女婚姻穩定性的關鍵因素。
  • 學習模仿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 孩子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模仿父母的衝突處理方式,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
  • 法律和社會福利的影響: 繼續同住可能會影響雙方在法律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權益,例如財產分配、稅務減免等。
  • 對再婚的影響: 繼續同住可能會影響雙方各自再婚或彼此再次結婚的可能性,以及新家庭的組建。

參考文獻:

Øverup, C. S., Ciprić, A., Gad Kjeld, S., Strizzi, J. M., Sander, S., Lange, T., & Hald, G. M. (2020). Cooperation after divor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online divorce intervention on hostility. Psychology of Violence10(6), 604.

Gold-Bikin, L. Z. (2011). Why People Live Together After Div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Law25(2), 1-3.

Wolfinger, N. H. (2005). Understanding the divorce cycle: The children of divorce in their own marri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