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審閱:曹國璽諮商心理師/心理諮商合格督導
你是否還記得2024年的熱門電影《腦筋急轉彎2》?你是否也曾好奇,為何在眾多情緒中會選用「焦慮」做主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用「接納與承諾療法(ACT)」的角度,嘗試重新解讀「焦慮」,並提供更合宜之因應方向。
【我們越想控制「焦慮」,「焦慮」越是強烈】
在這裡我想用「睡不著」作為舉例。身為心理師,雖然會評估、協助緩解人們的失眠問題,但我偶爾也會經歷失眠;當我睡不著時,我會因為想到「我又要睡不著了」、「明天要早起上班,我怎麼還這麼清醒」,又或者「這樣下去,我明天上班時會很疲倦,如果在治療時打哈欠、打瞌睡怎麼辦?」,進而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我意識到這樣的焦慮更讓我睡不著,因此我試著逃避這樣的情緒,然而每當我「要求自己不要再想了,好好睡覺」,通常只是讓我更加難以入睡,造成負向循環…。
①ACT因應策略:開放自己
事實上,我們根本控制不了「焦慮」,甚至可以說「任何的情緒或想法,我們都無法有效控制」。想像一下,一個人若將「焦慮」視作必須加以控制,或逃避之狀態,他可能無時無刻都在等待「焦慮」出現,以便即時做反應,但這就像是在對焦慮「焦慮」,那還有什麼事可以做?
因此,我建議讀者在經驗「焦慮」時,可以練習命名你所經驗到的情緒(例如:我注意到「焦慮來拜訪了」,這很正常),並試著去經驗在情緒下的五官感受,接受它存在、來去。

【「焦慮」,被視為降低不確定性的問題解決策略,但問題被解決了嗎?】
不知道讀者是否記得《腦筋急轉彎2》中,阿焦如何幫助主人翁萊莉避開風險?他將任何事情都以最小程度的受傷作為考量,謹慎地將所有可能的狀況都一一列出,提前做準備、防範未然。不可否認,這樣的策略在某些情況下有效,讓我們能夠順利解決問題,但當我們過於認同這樣的模式,則可能會變成一把「雙面刃」,讓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製造焦慮,導致想法和情緒都被牽制,即便是在睡覺時。
②ACT因應策略:觀察你的想法
在這裡,我想請讀者用手機下載跑馬燈APP(例如:跑馬燈-LED跑馬燈),並在上面打下受困於焦慮時「腦中出現的想法」,像是「我又要睡不著了」;透過跑馬燈,呈現想法在大腦中出現的樣子,試著告訴自己「這只是我注意到的一個想法,但沒有關係,它會過去」,接著讓自己留意周遭、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例如:注意身體的疲憊感),藉以讓自己從想法中掙脫、與周遭重新連結。
【我們為了什麼必須一直做問題解決?】
通常,受「焦慮」所困的人會到診間求助,不外乎是經驗到「焦慮」伴隨的不舒服身體症狀、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受阻礙的狀況,卻沒有去釐清自己「為何在解決問題中經驗到焦慮?」、「在解決問題中,你所重視的、期許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③ACT因應策略:知道什麼是你重視的
在這裡,我想邀請讀者一起繪製「一個和自己一樣的複製人」,從中思考組成「自己」的重要成份為何。以「睡不著」作為舉例,若能釐清組成「我」的重要成份為掌控生活、維持自律,我就能進一步瞭解「睡不著」而經驗到的「焦慮」,起因為「睡不著代表我無法掌控生活、維持自律」;然而,若注意到自己的睡不著,選擇起身去做一些簡單的活動、等待睡意出現再重新躺床,不也符合「掌控生活、維持自律」之價值嗎?

【當生活被「焦慮」綁架,還是你想要的樣子嗎?】
我想會尋求幫助,也代表現階段在生活中所採取的行動與你所重視得價值並不一致,也因此對生活有一定的耗損,甚至可能讓事情變更糟。以「睡不著」作為舉例,若執意地在床上讓自己入睡,卻如同「陷入名為焦慮的沼澤中,越陷越深」,那樣的狀態還符合「掌控生活、維持自律」嗎?我們都知道,這並非我們想要的樣子。
④ACT因應策略:做有意義的事情
「焦慮」常見問題就是:我們越努力去掙脫它,它反而更加強烈。我想請讀者想像「自己行走在結冰的湖面上,突然間踩到一處結冰層比較薄的地方,你掉下去冰湖裡,你會做什麼反應?」
你也許會拼命掙扎、設法爬出水面,但「你越用力掙扎,只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根本不聽頭腦使喚,反而越發緊張、越陷越深」。事實上,最正確的策略是「停下來」;唯有等待身體與頭腦重新連結,才有可能採取有效行動,應用任何能夠掙脫困境之技能。
【過度暴露於社群媒體下,會讓我們在焦慮下更加難以自控】
若我們打開任一網站之新聞頁面、看一分鐘,你會看到什麼?我看到地震、加州大火,甚至還有虐嬰、食安問題以及全球經濟衰退等新聞…。不可否認的,自從2010年智慧型手機普及以來,我們確實擁有了更多,但同時也無時無刻地暴露在這些令人擔憂的新聞之下,難以有餘裕休息、整頓自己,甚至忽略了周遭。
⑤ACT因應策略:活在此時此刻
你或許可以嘗試利用五感,體驗你所在的此時此刻,像是(1)說出你能看到的五個物件、(2)說出你可以碰觸到的四樣物品、(3)說出你能聽到的三個聲音、(4)說出你能聞到的兩種味道、(5)說出你能品嘗到的一個東西。請記住,若我們要知道一道菜是否美味,我們不會去思考它如何烘煮,也不會去思考我們即將如何消化它,而是「直接動手吃它,用五感品嚐」!
【如果你正在考慮嘗試「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114年度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已經開跑,可提供15-45歲青壯世代3次的心理諮商服務,每次只須負擔診所行政費用400元,歡迎有需要民眾多加利用、到診所官網的自費表單做報名,讓我們幫助您調適焦慮、維護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