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裡的「界線」之戰

文:吳俊漢醫師

再半個月就是農曆年了,據112年內政部公告的家庭組織型態調查,目前台灣社會夫婦 + 核心家庭這種組成就佔了超過52%的家庭型態,不難想像春節這樣短時間高強度的婆媳相處,對很多夫婦來講,過年探望長輩這趟路心理的時空感相當漫長煎熬。我們先前在《媽寶男與婚姻》、《婆媳關媳的樞紐(1)》、《婆媳關係的樞紐(2)》裡討論過婆媳關係並非是華人社會獨有的困難議題,也講了婆媳關係裡的難解與比較使得上力的地方,今天會整理三篇包含中國、台灣在內的論文,看看華人社會婆媳關係裡的幽微暗影。

  • 傳統文化中的權力結構: 在傳統華人社會中,婆婆通常被視為家庭中的權威,這源於孝道與長幼有序的觀念。然而,現代社會中,媳婦越來越重視個人自主權,導致婆媳間在家庭事務(如育兒、家務)上產生權力爭奪。
  • 「替代性敘述」的權力操作: 在中國的調解案例中,調解者大部分就是對上是兒子,對太太而言是老公的那位男性,經常使用「替代性敘述」來合理化婆婆的行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維護長輩權威的方式。調解者為了維護家庭和諧,可能會偏袒婆婆,將衝突歸咎於媳婦的「不懂事」。調解者常會不慎落入①對長輩負面行為的再詮釋,做出補救性話語行為;②變成道德再教育員,如搬出「孝道、以和為貴」的說法
  • 媳婦的權力反抗: 台灣的研究顯示,媳婦會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努力建立自己的「核心家庭」界線,爭取育兒和家務的主導權。她們會透過各種方式,例如選擇性地揭露資訊、迴避敏感話題、私下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等,來挑戰婆婆的權威。
  • 經濟因素的影響: 當媳婦擁有經濟獨立性時,她們在家庭中可能會有更大的話語權,對婆婆的干涉也更有抵抗力。
  • 話題迴避的普遍性: 媳婦在與婆婆的溝通中,普遍使用「話題迴避」作為一種界線管理策略。她們會避免談論敏感話題,以減少衝突和不確定性
  • 迴避動機的多樣性: 媳婦迴避話題的動機包括:
    • 話題本身的敏感性: 某些話題涉及個人隱私或家庭秘密,不適合與婆婆討論
    • 婆婆的個人特質: 婆婆的某些個性或行為,例如習慣批評、干涉,會讓媳婦選擇迴避
    • 維護家庭和諧: 為了避免衝突,媳婦會選擇「報喜不報憂」,避免婆婆擔心或過度干預
    • 保護其他家庭成員: 為了保護丈夫或其他家人的隱私,媳婦也會迴避某些話題
    • 表面和諧與內心真實: 許多媳婦在婆媳關係中會選擇維持表面的和諧,即使內心感到不滿或委屈。她們會使用禮貌和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避免直接衝突
  • 自我揭露的兩面性: 自我揭露雖然可以增進婆媳之間的親密度和信任感,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不確定性,甚至引發衝突;因此,媳婦在自我揭露時會非常謹慎,選擇性地分享資訊
  • 孝道與和諧: 華人文化強調孝道和家庭和諧,這對婆媳關係的互動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傳統觀念中,媳婦應服從婆婆,維護家庭的和諧,即使自己受到委屈
  • 「關係」的重要性: 維護家庭關係是華人社會的重要價值觀,為了修復關係,調解者會運用策略來減輕婆婆的責任,以達成家庭和諧的目的
  • 道德觀的差異: 婆媳之間的道德觀可能存在差異,這會影響她們對彼此行為的評價。例如,婆婆可能認為媳婦不夠勤勞,而媳婦則可能認為婆婆過於干涉
  • 長幼觀念與責任: 婆婆通常認為自己有責任照顧和指導晚輩,而媳婦則希望獲得尊重和自主權,這種責任觀的差異容易導致衝突。
  • 媳婦的雙重角色: 媳婦在傳統家庭中,同時扮演著妻子、母親和女兒的角色。 她們需要在「好媳婦」和「好母親」之間取得平衡,這讓她們經常感到壓力
  • 婆婆的自我認同: 婆婆通常認為自己是家庭的守護者和指導者,她們會透過各種方式,例如干預媳婦的生活、批評媳婦的行為等,來維護自己的角色
  • 母職的建構: 婆婆和媳婦都會試圖建構自己的母職認同,並透過日常的互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使得婆媳關係成為一個權力、情感和認同相互交織的複雜場域。

實話實說,這三篇論文沒有什麼太新穎的亮點,就是把華人社會的婆媳關係議題整理過而已,但婆媳問題絕對也不是像網紅說的「這世界上沒有婆媳問題,都是老公的問題」這麼簡化抓戰犯的思維而已,尤其在現在世代價值觀彼此落差相當大的狀況,不同世代間、在不同家庭裡長大的兩個女人有著不同的世界觀,這是難以逆轉的,再配合後現代社會「以我為尊」的主流思潮,會大大強化「覺得沒有必要溝通 (或是忍讓,或是「我為什麼要改變」)」的信念,對立衝突會惡化,而調解者的責任更重大也更困難。

其實人在決定一份人際關係是否重要,需要經營,需要投入多少真感情時,會考慮的因素可多了,偏偏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情感連結在婆媳關係本來就是稍少的,因為沒有真正的親緣、愛戀的經驗,很難再去深化信任、親密、期待、歸屬感、需要/被需要這些,那就只能現實地計較成本與效益,所以當然只能在很淺的關係基礎上相處著,就像利益交換理論說的,人會不斷地評估一段關係中的成本和收益,當收益大於成本時,就會傾向於維持或加深這段關係;反之,則可能選擇終止或減少投入;同時,人也傾向於「維持公平」的交換關係,即雙方投入的成本和獲得的收益大致相等,如果一方感覺自己投入過多,而獲得太少,就會產生不滿情緒,並可能導致關係的破裂。

參考文獻:

Zhao, L., & Ran, Y. (2022). Rationalizing impoliteness: Taking offence and providing vicarious accounts in mother-in-law/daughter-in-law conflict medi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197, 69-80.

Shih, Y. P. (2019). Parenting in Three-generation Taiwanese families: The dynamics of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s. In Transitions into Parenthood: Examining the Complexities of Childrearing (pp. 231-256).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Chai, T., & Hou, J. (2024). Scrambling for power or cooperation for stability: A case study of mother-in-law and 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 in China. Discourse Studies, 14614456241279355.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