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心理師
先前診所提供的自費填寫表單中,我們提供了心理治療及心理衡鑑兩個選項,讓有需求的民眾能夠自行填寫。但在後續的臨床實務上,我們發現即便人們對心理健康逐步重視,更願意踏出尋求幫助的第一步,卻經常在填寫表單中受困於這些專有名詞上,不知如何選擇而退卻。因此,我們對表單、就診流程做調整,希望幫助那些勇敢踏出第一步的人有更多的瞭解。
【修正後的就診流程】
我們取消了所有涉及心理衡鑑的自填選項,改由以健保診先行釐清介入心理衡鑑的需求與必要性,再做後續安排。相關流程為「個人/家屬,或學校機關要求→健保門診掛號,由專科醫師釐清介入心理衡鑑的需求與必要性→轉介臨床心理師做心理衡鑑→預約兩週或三週後回門診聽取報告→決定後續介入必要及治療方向,或與校方/公部門協同合作」。
【但有了健保門診,我們為何還需要心理衡鑑?】
以臨床心理師而言,我們偶爾會在心理衡鑑中遭到來者質疑,為何在門診已經反映並說明過的問題,我還得花時間在心理衡鑑中再說一次?

事實上,以一個孩童為例,他所出現的問題行為
- 可以追朔到其自身的生長發展史、家庭成員、家庭特有狀況、家長著重的問題、家長面對問題時的因應策略、孩童的情緒發展表現、孩童在學校生活以及孩童與同儕間的人際關係等各個面向
- 一個診斷的認定常常符合跨兩個情境以上且明顯干擾其學業、人際關際以及生活功能之表現,才能做進一步的判定
- 往往需要核實及整合家長、孩童、老師及其他陪伴者的觀察描述。
- 因此每個診斷都需要醫療人員的謹慎行事。
然而,健保門診所有時能分派給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加上單就陪同門診的家長或老師一方一次性的說法,可能無法反映孩童生活中的實際狀況,故臨床上會另外安排心理衡鑑,有系統地運用科學方法去認識一個人,並利用上述獲得的資料做總整,進一步回應醫師轉介的問題,也就是「該孩童的情緒行為是否符合DSM-5中的任一診斷準則」。
事實上,很多臨床心理師都會將自己在心理衡鑑中的角色比喻成「偵探」,依循著來者所提出的問題,在臨床場域中用科學方法尋找各種蛛絲馬跡,進一步匯集整合、排除或驗證猜想。也因此,在給予診斷過程中,我們總是會需要來者再說一次、具體陳述並逐一釐清問題的所在;在診斷中,我們一點都不馬虎。
【心理衡鑑後,除了診斷我們還獲得了什麼?】
也許讀者已經發現,臨床心理師在心理衡鑑的過程中不只是在回應醫師所提出的問題,也因在過程中更全面的瞭解一個人,能夠從中找到未來介入治療的明確方向。
希望藉由此文章的說明,能夠為每個被醫師安排轉介臨床心理師做心理衡鑑的民眾解惑;唯有更透切的瞭解一個人,我們才能給予最為合適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