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也許有人知道,在溫帶國家,尤其越靠近極圈的地區,越流行一種情緒的疾病,叫做「季節性情感疾患」,通俗的英文名稱叫Winter Blue。季節性情感疾患一般認為跟日光的光照量有強烈關係,而亞熱帶、熱帶國家就相對很少這種疾病。
台灣的平地有一半算熱帶、一半算亞熱帶,以往我們臨床醫師不常看到季節性情感疾患,自己來到宜蘭近10年,臨床上確實有些患者會陳述季節變化,本來人都好好的,就變得鬱鬱寡歡。恰巧今天宜蘭正下著尋常又不尋常的強降雨。事實日照、濕度、降雨、極端氣候對人的心理健康與睡眠是有關的,就像中國古人說的「天人交感」,人跟自然界還真的有一些連動關係。

日照
- 陽光照射時間與自殺率之間沒有統計學上的正相關關係。
- 然而,陽光照射對於晝夜節律和褪黑激素的產生至關重要,進而影響睡眠品質。
- 充足的陽光照射有助於調節體內的血清素水平,這是一種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
- 缺乏陽光照射則可能導致血清素水平降低,進而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 皮膚表面的角質形成細胞在接受紫外照射時,會形成一種叫β-endorphin (腦內啡)的物質,它能夠進入血液循環,再進入大腦,達到帶來放鬆與改善情緒的效果,這在日光浴的研究中有發現:使用不阻擋紫外線的日光浴時,受試者確實感覺更放鬆、更不緊張。
濕度
- 針對東南亞、巴西的研究顯示:高濕度會加劇體感高溫對人體的影響,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 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人們更容易感到煩躁、焦慮,並出現工安意外、心理健康問題。
- 一些研究指出,相對濕度與情感疾患之間存在關聯。
降雨
- 一些研究顯示,降雨量與心理健康指標之間存在關聯,但結果並不一致。
- 中國、印度、澳洲的研究都顯示:乾濕季轉換時,精神科的患者就醫有明顯增加。
- 針對非洲、中東地區近年的降雨模式改變,研究顯示乾旱或洪水,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極端氣候
- 極端高溫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升高有關,科學家定義出一個「熱指數」,指的是是一種綜合溫度、濕度和風速來衡量體感溫度的指標。熱指數越高,人體感受到的熱壓力就越大,中暑和其他熱相關疾病的風險也就越高。研究也顯示,高熱指數與心理健康問題風險增加有關。
- 像歐洲,近年的幾次夏季熱浪也都發現在熱浪期間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風險增加。主要是情緒疾患,像重鬱症、雙極疾患;另外,思覺失調症也被懷疑會被高溫誘發發病。
- 溫度的上升與自殺是有關的,尤其是自殺身亡,這在歐、美、亞、澳洲都有發現:特別是在中收入國家和熱帶及溫帶地區更明顯。氣溫每上升 1°C,自殺率就會顯著增加 1%。
人類可以做什麼
- 人類眼睛的視網膜裡有一群數目很少的感光神經節細胞,它的細胞裡有一種對短波長光線最敏感的光色素。當光線照射到眼睛時,光色素會被啟動,並將訊號傳遞到大腦中負責調節晝夜節律、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和提高警覺性的區域,所以這裡有3件重要的事情:
- 清晨與黃昏時,地表的藍光是一天當中較少的,而早晨暴晒陽光,當中的藍光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讓我們感到清醒;而傍晚暴晒陽光,較少的藍光則有助於促進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我們入睡。
- 黃昏時的陽光,除了對褪黑激素分泌、堆疊睡意有幫忙外 (這也是睡前不建議使用散發藍光的3C產品的原因),這時的日光受到日照角度、散射的因素,色溫也變得較暖,對生理時鐘的啟動、重置是有幫忙的。
- 適量白天陽光照射: 只要不是大中午,早晚接受適量的陽光照射,有助於調節晝夜節律,促進睡眠,並改善情緒。甚至有些失智症患者的照顧也很強調這點。
說起來宜蘭的先民對氣候是很敏銳有智豐的,宜蘭是台灣平地地區少數沒有二期稻作的地方,因為秋冬季的風、雨水、低溫會嚴重造成稻米生長不良及田間管理成本太高。而對現代宜蘭的居民來說,過著與自然界相應的生活與體察自己的心理健康與氣候變化也是很重要的。宜蘭的年平均日照在台灣各縣市中是很低的,而年降雨量是高的,且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連續降雨天數常常是沒完沒了的,夏天則是缺乏海風調節,經常連續乾熱,這對我們可能都會造成某種挑戰,所以應該配合著自然界提高自我健康的照顧能力。
參考文獻:
Li, D., Zhang, Y., Li, X., Zhang, K., Lu, Y., & Brown, R. D. (2023). Climatic and meteorological exposure and ment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92, 164435.
Gao, J., Cheng, Q., Duan, J., Xu, Z., Bai, L., Zhang, Y., … & Su, H. (2019). Ambient temperature, sunlight duration, and suic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46, 1021-1029.
van der Rhee, H., de Vries, E., Coomans, C., van de Velde, P., & Coebergh, J. W. (2016). Sunlight: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A review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un exposure. Cancer Res Front, 2, 156-83.
Fernandez, F. X. (2022). Current insights into optimal lighting for promoting sleep and circadian health: brighter day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nlight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