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漢醫師
幾天前講了《你痴戀上了誰嗎?》,今天來講靈魂伴侶。
靈魂伴侶到底有何與眾不同?
美國有學者找來一批宣稱在愛戀關係中找到「靈魂伴侶」的人來進行質性研究,簡單地說,靈魂伴侶是一種一見鍾情、深層次的心靈契合的親密關係、帶有強烈穩定的依附安全感,而且雙方容易感受到強烈的連結和共鳴,猶如找到另一半的自己。那有什麼特徵呢?
- 相互歸屬的動態連結: 這是一種強烈、快速、輕鬆且持久的連結,建立在相互吸引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
- 驚奇的心態: 這種連結的突然出現經常讓雙方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彷彿命中注定一般。
- 強烈的感受: 雙方會體驗到強烈的生理和情感感受,例如心跳加速、興奮、快樂等等。
- 長期關係: 靈魂伴侶連結通常伴隨著很快就能對長期關係承諾和共同生活的渴望,雙方視彼此為人生伴侶。
- 正面的影響: 這種連結常會激勵個人成長和自我提升,雙方互相支持和鼓勵,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來看看這些被歸類有靈魂伴侶體驗的,怎麼描述關係:
- 「我們有著相同的信仰和喜好……他就像另一個我,只是以男性的形式存在。他一部分像一位老師,幫助我成長為一個人。他教會我,我也是重要的。他告訴我,而我讓他活了過來,當他和我在一起時,我也是活著的!」
- 「我們的連結非常容易。我感到一種靈感,我們可以在精神上親密無間;我們互相挑戰,要誠實和真實。我很興奮能成為那個支持和幫助她的人。」
- 「這幾乎就像你相信輪迴轉世一樣……我們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在不同的時間段裡彼此非常了解……我不是說我相信這個,我不知道……但我們之間的連結是如此超現實,我們是如此相似。我們在觀點、道德、對待他人的態度上都很相似。儘管我當時只認識他幾個星期,但我感覺我已經認識他很多年了……感覺就像我的另一半在同一個房間裡。」
- 「我們完全一樣,比如幽默感,就像同一個大腦或靈魂伴侶……兩個非常相似的人。」
這跟我們之前講「痴戀」相比,愛的濃度都很高,差在呢?差在靈魂伴侶連結是雙向的、安全的,並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而痴戀則更側重於單方面的迷戀和一廂情願且強迫性的想法上。

靈魂伴侶就不用經營感情嗎?
現在網路上的交友網站或app時常流行替你/妳找一個靈魂伴侶的噱頭,其中「秒懂我」就是一個很誘人的需求,好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悉所思所想,聽起來很棒嗎?如果靈魂伴侶真的符合上面特徵,對方應該真的會「秒懂我」不是嗎?既然我們一直都這麼契合,那應該不用花心思經營感情,反正我們一直都這麼心有靈犀不是嗎?
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陷阱,就算「秒懂我」是真的,戀愛在不同時刻還是會有意見不一的時候,在婚姻裡當然更是這樣,所以研究中,靈魂伴侶還是有的會分手的。研究也同時告訴我們,靈魂伴侶就算一開始電流多強,後面的路,一樣要走:
- 1: 戀愛階段
- 尋找一個吸引人的伴侶,對方不僅在身體、情感上,智力、思想和靈性上與你個人相互吸引與匹配。 (第一段就寫得很清楚了,靈魂伴侶也不是憑空出現在你的面前的,要去「尋找」,要跨出門追尋婚戀關係才會有後續的事)
- 2: 承諾階段
- 相互承諾專一的關係
- 開始發展關係的內部議題,如: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什麼?
- 創建關係的願景、使命和目標
- 平衡自主和「在一起」的需求,以及穩定和發展/成長的需求
- 3: 親密階段
- 發展身體、情感、思想、意義、靈性和自我超越體驗 (self-transcendent experience) 的親密關係*
- 通過探索和深入彼此的內心世界來擴大互動
- 參與自我反思、批判性自我反思和向伴侶自我揭露
- 4: 建構生活階段
- 確保生存、建立家庭、創造家庭。
- 學會做出適應生活的、關係的、家庭的,有建設性及維持運作的選擇
- 個人和共同探索外部世界;通過反思和批判性反思這些經驗,個人和共同處理這些經驗,以進一步發展互動,並加強關係
- 通過夫妻和家庭活動、儀式來建立關係的文化和情感凝聚力
- 5: 整合陰影 (雙方各自平常較隱而未顯的性格特質、慾望、衝動和記憶,一般是比較標定為負面、不光彩的感受,如個人的缺陷、缺憾)**
- 將互動的僵局和無意義的事重新視為關係發展的危機
- 從分散注意力和無建設性的意識形態和未經檢視的文化、信仰中解脫出來
- 採取存在主義的立場,寬恕自己、伴侶、他人和整個生活
- 處理和治療心理功能障礙,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 通過放下身體、情感、概念和意識形態的包袱來釋放
- 開始專注於比自己和家庭更大的目標,以個人或協同的方式來服務
- 6: 更新階段**
- 專注於個人和協同服務比自己和家庭更大的目標
- 遵循創傷後成長的主要原則:重新評估親密關係、生活哲學和靈性。重新評估關係的願景、使命和目標
- 用新的意識、內容、愛和關懷重建互動
- 重新評估資源,並為個人和協同行動制定新路徑
- 如果有靈性或宗教信仰,請實踐靈性目標及宗教信仰
- 7: 完成、繁榮和可持續性**
- 應用關係早期發展出的優勢和技能,以確保關係的長期成功、可持續性和繁榮
- 有意識地將身體/行動、情緒、思想和創造力從不想要的東西轉向現在和未來想要的和想要的東西。
- 繼續服務比自己和家庭更大的目標
*所謂的自我超越體驗 (self-transcendent experience),有部分大眾也許很想探索,但科學實驗很難重複再現,而且因為是非常個人主觀的感受,不同個體間描述的體驗也可能相當不同,但一般是指自我感的消減,同時伴隨著自我或身體與環境界限的減少,以及對他人或對周圍環境的連結感和一體感的增強,它可能包含了「忘卻自我」、「融入當前此時此刻情境」、「時間感」和「空間感的錯置/改變」等。有興趣了解的可以搜尋科幻影集《Star Trek: Voyager》有一集叫「The Gift」,講一個外星種族的船員Kes的心電感應能力及看透亞原子空間的能力,並且她的能力會致使週遭的時空扭曲,或者對古典音樂了解的朋友,應該也知道俄國作曲家Scriabin後來著迷神祕主義,在他的創作《狂喜之詩》、《第5號鋼琴奏鳴曲》都可以聽見他的企圖,像後者出版時引用了作者的寫作:「我呼喚你們,奧秘的力量! 沉睡於創造靈魂深淵的陰影,我將喚醒你們,賦予你們無畏的勇氣。」。
**平常有在看我們文章的夥伴,也許會覺得今天的內容怎麼有點飄逸玄幻?沒錯,這並不是以類似家族系統觀的方式在闡述的,原文獻引用了非常多榮格心理學的觀點,鑑於個人對榮格的思想無感,我雖然盡可能原文翻譯,但有些太專屬於榮格的用字我全數剔除了,有興趣的可參閱今天的文獻2。但為什麼我還是保留了這段內容,因為它確實還是很具體地提到伴侶是要在很多事上付出的,才會有親密的關係。
今天的文章其實呼應芝加哥大學神經心理研究學者Stephanie Cacioppo《為什麼要戀愛》全書的主旨,愛情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它可以改變我們的感知、情緒和行為,也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如:降低壓力感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 和幸福感,並能對抗孤獨感的危害。但無論如何,愛神會悄悄扣門嗎?可能不會,需要我們自己勇敢一點去接觸、真誠一點去回應,那才有機會享受在愛情裡的美好。
參考文獻:
Sundberg, J. Amigeist: A New Extreme Love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Studies, 38(1), 83-98.
De La Lama, L. B., De La Lama, L., & Wittgenstein, A. (2012). The soul mates model: A seven-stage model for couple’s long-term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flourishing. The Family Journal, 20(3), 28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