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學習

文:吳俊漢醫師

原訂本週六下午要舉行給高中生學習的時間管理及學習策略活動,因報名活動人數必需多到一個範圍,才方便團體學習互相激盪,而目前人數不足以支撐該場次活動,故有點遺憾地得取消,跟大家先說聲抱歉了。雖然蠻遺憾的,還是想把一些精華帶給大家。

在國中小生的場次,曾分享了以下內容:

  • 我感受得到時間嗎?
  • 最大化自己的時間優勢
  • 我們到底能專心多久
  • 睡午覺嗎?
  • 不死板的蕃茄工作法
  • 自我監控的學習
  • 示範:怎麼速記/表格化、自問自答
  • 思考:寫功課的順序
  • 思考:複習考試的策略

在先前的場次,我有特別講了自主學習(SRL)這件事的重要,其中①自我效能:學生對自己是否具備完成學習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及依此依據來制定學習計畫;②完成特定任務時所使用的方法或技巧,如:時間管理、記憶策略、寫作策略;③自我評估: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和評價。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意識、學習動機和學業表現。如:認識自己的優劣勢、認識自己的學習進度、反思學習成效。以上這兩點是尤為重要的。

SRL反映的精神,某種程度呼應了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禮記》說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而在SRL獲得重視的同時,澳洲有位主要在分析老師的教學歷程的教育學者Julia Atkin提出的全腦學習觀念,把學習、思考做為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闡述地更明白。台灣這幾年的教育現場,也漸漸嘗試一些比較高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像這種所謂「有腦科學證據支持的學習模式」 (Brain-Based Learning, BBL),在這20年內,也一直得到許多研究的支持,無論對文科還是理科,確實是可以提昇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的。

知識不會無緣無故地就會記得牢靠,其實無論是SRL還是BBL的學習法,都是在驅策自己與知識產生互動,除了曾在國中小生場次強調的透過5W1H速記筆記來視覺化、深呼吸後閉起眼睛默想、自問自答、依著一般人記憶力、專注力及各學科表現隨早中晚呈現的變化擬定的學習計畫、思考寫作業/學習的科目順序等方式之外,我們還可以按著以下的步驟來思考知識能夠如何變得不容易被忘掉:

  • 與知識的第一次接觸 (第二象限):獲取信息、事實,如“地球是圓的”
  • 具象化地對知識產生進一步的理解 (第一象限):建立關聯、掌握模式,例如看到一個世界地球儀,或者看到外太空中的地球照片 (這也是我們在上一場強調過的,視覺化的呈現對記憶的鞏固是很有益處的)
  • 將知識拿來運用 (第三象限):如觀察從台北到倫敦飛行中會經過的大城市,或計劃一次世界之旅
  • 將知識與個人生活經驗產生關聯 (第四象限):如回想某一趟旅行中經歷的風土民情,進而可以帶出對這個地區的深一層了解。一般俗話說的「某某東西很有記憶點」,記憶點,就是跟個人的五感體驗交織出來的經驗。

正如很多的研究顯示,每個人的優勢學習策略未必相同,雖然一般人共同性是知識在有圖像、類比方式下輔助,或是得到生活經驗加強後會更熟練,但有些人可以幾乎完全倚靠邏輯分析把事情熟記,有些人則很需要把知識跟強大的情緒綁定在一起會記得更牢 (這也回到我們曾提過的,強烈的情緒經驗會把相關的事件經驗記得更深,所以也如2012年在英國卡地夫、蘭開斯特地區的研究顯示,學習過程裡的正面情緒經驗,會直接帶來較高學習成效的,反之,學得不開心很痛苦,自然就會衍生自我效能感的下降,覺得自己對學習是無能為力的,跟著也就降低了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