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我想大家這幾天看新聞,一定都非常震驚於知名導演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一事,更讓我想到先前新聞也報導許多名人因失智症纏身而消失於螢光幕前的故事,新聞中的細節提到疾病不可逆、無藥可醫,也有提到若罹患「額顳葉型失智症」會在認知功能還沒有完全退化前就喪失語言能力,你還可能在搜尋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失智症類型,如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但這些不同的失智症類型到底是什麼?如果說這疾病不可逆轉,那麼身心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在疾病治療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讓我在下面和大家做介紹。

【什麼是失智症?】
- 失智症正確學名為「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 認知障礙症是一種與腦部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並非正常老化,更不是年輕人口中的老番顛、老頑固。
- 認知障礙症所呈現的功能減退,除了常見的記憶力減損,也可能呈現於語言能力、時間空間定向感、抽象思考能力、社會判斷能力以及涉及手眼協調的繪圖能力。
- 認知障礙症的病程會依據疾病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根據近期常於新聞中看到的疾病類型為例,做簡要介紹;
(1)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病」,從一開始忘記生活中的小事,逐漸惡化到忘記回家的路、身邊親友的名字,且沒有過長的停滯不變期。
(2)額顳葉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知覺動作功能相對保存,但與大腦額葉有關的執行功能、與大腦顳葉有關的語言產出及語言理解能力則會出現明顯變異,讓人看起來呆滯、沒同理心、喪失語言功能。
(3)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患者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病」;但與阿茲海默症不同的是,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會出現嚴重視幻覺、認知波動以及巴金森症狀(例如:手抖、走路不穩、重複無法解釋的跌倒等)。
(4)血管型認知障礙症患者則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而發生的認知減損;相較於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病,血管型認知障礙症患者大多會突然惡化,出現與其中風位置有關的功能缺損,如顳葉區域中風,就會出現語言喪失。
【身心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在疾病治療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事實上,認知障礙症除了上述的功能減退,更常會合併精神行為症狀,讓照護家屬苦不堪言!
- 憂鬱症狀
包括無助感、無望感、無價值感,甚至有想死及自殺的念頭。 - 妄想症狀
(1)被偷妄想。例如:錢財找不到便懷疑家人偷拿。
(2)被害妄想。例如:需求未被滿足,而懷疑是遭人陷害。
(3)忌妒妄想。例如:找不到先生或太太,即懷疑對方有外遇行為。 - 錯認症狀
包括錯認不存在的人在房子裡面、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家等。 - 幻覺
包括視幻覺、聽幻覺、觸幻覺等,但不同於譫妄所出現的恐怖景象。 - 行為障礙
包括重複現象(重複行為或語言)、睡眠障礙、攻擊、漫遊、迷路、貪食、病態收集,以及不恰當的性行為等。
當身邊親友出現記憶力問題、影響到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到醫療院所之身心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當精神行為症狀出現,且嚴重影響照護,甚至出現具有危險或危及生命安危之時,也可前來求助,以精神藥物做積極治療。另外,我們也於下方提供一些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方針!
【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方針】
- 對話時應避免快速舞動肢體,以免引發可能的妄想情緒。
- 為防範病人走失,或因忘記如何正確使用常見的家電用品和設備而發生危險,建議在家設置火災警報器、將家用電器上鎖,並向有關單位申請認知障礙症手鍊、吊牌,或做協助病人將聯絡資訊繡於衣服袖口。
- 有時候簡單的碰觸,如輕柔握手、拍手背或觸摸手臂,都能夠有效讓病人知道「他不是一個人,有你在他身邊」。
- 重建必要的時間空間定向感:以時間表、日曆及其他視覺提醒物促使病人了解當下的時間、季節;在常用且低危險性的生活物品週邊予以簡單的圖示。
- 當妄想出現,請不要過度的否認或爭辯!就平靜溫和的傾聽、同理,做注意力轉移,才能避免衝突加劇。
- 適當在生活中裝笨,讓病人參與生活,也能有效降低憂鬱情緒。
- 依法申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可以保障病人及家屬的財務權益。 當家人罹患認知障礙症,家屬也必須承擔巨大的照護壓力,但往往在每日的勞心照護下,多數家屬都會忘記留意自身的狀況!
五餅二於身心科提醒您,請記得在備感壓力、無力於做情緒調控時,尋求專業諮詢,讓我們幫助您在照護過程中不孤單。